图片


2025年5月8日,素有全球“TIL疗法第一人”的Iovance发布了一季度财报,全球首款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Amtagvi®(lifileucel)一季度销售额4360万美元。近日,Iovance又公布了Amtagvi®来自4家授权治疗中心的41名可评估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数据。其中,整体客观缓解率(ORR)达到48.8%(20/41);早期患者(既往≤2线治疗)ORR高达60.9%(14/23);多线治疗患者(既往≥3线治疗)ORR为33.3%(6/18)。


作为TIL细胞药物开发先驱,Iovance为整个行业奠定了基础,其经验使后来者避开了许多问题与风险,贡献巨大。例如,Iovance通过工艺开发,将培养周期稳定在22天。然而,痛点依然明晰:尽管培养周期已大幅缩短,但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来说,这一时间仍然过长,有时会导致患者错失治疗时机。


不仅如此,传统TIL疗法需要大量的肿瘤组织样本,而晚期肿瘤患者往往不具备手术条件。此外,包括Iovance在内的部分企业产品需要大剂量清淋预处理和回输后高剂量IL-2伴随用药,这将带来较严重的毒副作用,导致有些患者难以承受。最后,产业化面临成本高昂的问题。


换言之,即便撇开单家企业在运营中的问题,临床价值得到验证后,TIL疗法在成本、安全性方面仍然有极大的改善空间。与此同时,业内一些人士则把目光投向了国内的TIL疗法Biotech,这些公司正在进行更积极的技术创新和快速的临床开发,并进行注册性关键临床试验,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下称“华赛伯曼”)正是其中一员。



01

基础研究重投入,深耕海量肿瘤样本分析



华赛伯曼创始人高青告诉动脉网,在做项目投资的过程中,认识到生物技术是未来最重要的产业方向,为此考察了多项创新药项目,他与国内外多位顶尖专家会面,探讨肿瘤治疗、个性化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向。随着与科学家团体的交流进一步深入,2019年3月,高青与科学家团队共同发起创立了华赛伯曼,旨在利用他们认为攻克实体肿瘤的最佳技术之一——TIL疗法,来治疗晚期实体肿瘤。


然而,如果不有效解决培养周期长、肿瘤组织取材困难、临床副作用过大和成本高昂这四大痛点,不仅Iovance自身挑战重重,后续沿用相同思路的国内biotech企业也将面临困境;进一步说,产品本身的不足,无疑将放大后续的产业化阻力。


因此,华赛伯曼在开展TIL疗法研究伊始,就对以Iovance为代表的现有TIL疗法开发过程进行全面审视,并将创新开发的起点定位在解决现有痛点上。


具体而言,华赛伯曼的思考和改进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幅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晚期患者的等待时间;二是探索通过穿刺取病理组织的方式满足生产要求,解决晚期患者不具备手术取材条件的问题;三是降低临床副作用,特别是减少IL-2的使用量,将其控制在副作用可控的范围内;四是有效降低成本,以解决未来产品价格过高影响销售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华赛伯曼在前期工作中摒弃了短平快的研发模式,选择在肿瘤样本分析、肿瘤微环境调控以及TIL细胞体外扩增等基础研究环节投入了大量精力。公司投入近两年时间开展基础研究:对大量肿瘤样本进行微环境解析,结合免疫学最新进展与T细胞发育生物学机理,建立低IL-2依赖的体外扩增体系,成功将培养周期压缩至14天,且仅需传统剂量 1/25的IL-2剂量即可满足临床需求。


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由华赛伯曼CEO兼CTO赵毅教授主导。赵毅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深耕抗肿瘤基因与细胞治疗领域,团队依托其免疫学积淀,在2022年成功完成了产品工艺打磨,并启动了人体临床试验。


通过“早期重投入、后期快推进”的路径,华赛伯曼提前在基础层面解决工艺与安全性难题,虽拉长了早期研发周期,却显著降低了后续临床与产业化风险,并有望在实体瘤晚期治疗领域中提供真正可负担的治愈性方案。



02

两大技术平台助力全自动化TIL细胞生产,FAST-TIL直击现有产品痛点



为把个性化TIL疗法从实验室推向规模化生产,华赛伯曼随即着手搭建全封闭、全自动的细胞生产平台。当前,华赛伯曼已经搭建了PowerTexp®高效TIL生产工艺平台和TMExpT®肿瘤微环境调控表达平台,力求工艺环节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这也正是华赛伯曼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科学控制成本的关键。


事实上,从制药理念来讲,个性化产品尤其需要实现自动化,以减少人为干预、降低成本并保证均一稳定。


而华赛伯曼在早期开发工艺时,就确立了实现全自动化的目标。尽管市场上现有设备存在诸多限制,但华赛伯曼并未依赖单一设备实现自动化,而是将整个工艺流程进行模块化拆分,借助不同设备并通过管路连接,构建起全封闭、全自动化的工艺流程,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


全自动化带来了多方面好处。一方面,符合GMP体系要求,减少人为参与和开放操作,降低了对厂房的依赖,在C级环境下即可生产,相比B级环境,能耗、装修标准及投入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全自动化使得关键参数都能上传线上并实时体现,无需工作人员时刻在现场,大大降低了人员开放操作带来的风险因素。


对此高青表示:“目前实现全自动化的企业较少,华赛伯曼率先达成这一目标,也相信这也是未来工业化工艺的发展趋势,若无法实现自动化,培养成功率和风险将难以控制。”


FAST-TIL是华赛伯曼基于自主研发的PowerTexp@高效TIL生产工艺平台开发的首款TIL细胞治疗产品。FAST-TIL起始组织量仅需0.05g,显著低于已上市产品AMTAGVI(直径≥1.5cm),扩大适用人群;生产周期缩短至14天,相较常见22-28天的培养周期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更早干预,加强肿瘤杀灭。


由于PowerTexp@高效TIL生产工艺平台具有高效的T细胞扩增和干性维持能力,产出的T细胞活力更好、干性更强,单次输注能够为患者带来更持久肿瘤控制效果。FAST-TIL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工艺开发的TIL产品,其中T细胞对IL-2依赖性更低,临床治疗过程中仅需低剂量IL-2输注即可有效维持体内的扩增和对肿瘤的杀伤,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大幅降低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FAST-TIL集合生产工艺、培养体系、临床方案等多角度创新于一体,大幅降低患者所需承担的成本,为TIL疗法惠及更广泛的实体肿瘤患者打下基础。



03

现有管线展现疗效超越潜力



目前,华赛伯曼FAST-TIL产品HS-IT101和基因改造的NICE-TIL产品HS-IT201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图片1.png 华赛伯曼管线一览,图源华赛伯曼官网


HS-IT101注射液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ND申请于2023年11月29日获得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2024年1月18日启动了I期临床试验,阶段有效率ORR已达到66.7%,在中低剂量清淋方案的亚组患者中数据尤为亮眼;2例患者取得CR疗效,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华赛伯曼在工艺开发上投入的大量精力,在临床研究阶段有了回报。HS-IT101在中低剂量清淋亚组中,每一例患者的疗都得到了有效发挥,6例患者中,截至2025年7月中旬,目前已有2例达到CR(完全缓解),2例达到PR(部分缓解),多人持续缓解已超过9个月。


这一数据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华赛伯曼的预期。华赛伯曼在开发产品时,希望打造一款疗效不弱于同类产品,且在工艺和创新药开发上更符合普及患者需求、更像创新药的产品,致力于成为“best-in-class”。


值得一提的是,在快速培养和全自动化工艺体系下,华赛伯曼的产品与传统 TIL 存在较大差异。在细胞学特征方面,华赛伯曼产品干性指数(TCM 比例)显著高于同类竞品,耗竭标记物表达低;外周血随访显示,回输后126-300天仍可检测到同源TCR克隆,提示体内存续时间长、潜在持续杀伤能力强。在起效速度方面,多名受试者给药后1周内即可触及肿瘤变软、缩小,可谓与“FAST-TIL”命名呼应。


而NICE-TIL HS-IT201是华赛伯曼开发的首款“下一代”TIL细胞治疗产品,在传统TIL细胞疗法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T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谱,降低肿瘤细胞逃逸;同时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预期疗效。


NICE-TIL通过基因编辑引入第二条信号通路,可克服肿瘤因MHC下调而导致的免疫耐药,在适应症选择上遵循“先易后难、先热后冷”的梯度布局,而非单纯追逐热门瘤种。


未来,TIL疗法必然会与其他新药物联合共同攻克肿瘤。后续,围绕临床问题,华赛伯曼的二代产品会考虑如何解除肿瘤的逃逸,让药物能更普及地用于更多患者,同时,针对肿瘤逃逸情况,更加有目的性地去设计药物。


“华赛伯曼做TIL产品时,思考的是不跟在别人后面做同样的东西,而是发挥自身优势,做出不一样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改善甚至颠覆。”高青指出,当前,华赛伯曼已通过“低投入、高验证”模式完成工艺优化与Ⅰ期临床,下一步需加速Ⅱ期多中心试验。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