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时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正站在清华大学礼堂讲台上,面向300多位世界知名的华人生物学家发言:我相信,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这话常被调侃为刻意的鼓舞人心。这与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朴素”的外身有关:比起互联网、半导体、新能源,热钱似乎并不同等青睐生物制药,更难普遍地流向身处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个小人物。但科技革命的车辙不会说谎。今年,诺贝尔奖多个奖项暗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和生命科学学科的潜力价值。物理学奖奖项,授予了John Hopfield和Geoffrey Hinton,以表彰他们 “为推动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该研究溯源人工智能:科学家们设想模仿大脑的神经元通过计算节点的方式进行重现,这些节点通过类似神经突触的连接传递信息。以此建立处理复杂数据时具备学习与记忆能力。化学奖授予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David Baker,以及谷歌旗下DeepMind的Demis Hassabis和John Jumper。他们实现了科研界的共同梦想:通过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设计全新蛋白质为人类所用。突破了传统物理、化学理论区域之后,科学该如何纵向延伸?回问从何处来,向前到何处去,这正是AI+生命科学独特的时代意义。在下文中,我们将先介绍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背后的故事。然后,继续探讨生命科学公司要如何驾驭AI浪潮,以及关于最热门的生成式AI,需要了解哪些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