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今年诺贝尔奖,AI技术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物理、化学奖分别颁给了深度学习和AI蛋白质计算。

 

一直以来,诺奖的评选标准在于是否“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奖项的背后都有现实应用支持。

 

很长一段时间,诺奖级技术从发现到产业转化需要30-50年左右,信息化时代来临,一项诺奖级技术转化时间大幅缩短,有的仅需要几年。

 

如今,AI则将我们引向了一个更具魔力的时刻:从AlphaFold这个诺奖级的成果出现到产业端成果落地,仿佛只在须臾之间。

 

从诺奖积极拥抱AI,到产业各方纷纷布局,不难看出,人工智能不仅加速学科交叉融合,更推动科技与产业新一轮“同频共振”,昭示着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

 

AI助力研发创新,有多大的想象力?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演进,基础科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学科交叉融合呈现加速发展趋势,越来越复杂的情况迫使学界不断创新思维方法。

 

从AI蛋白质预测破解了生物难题,到AI辅助证明加速数学研究……近年来一系列的科学突破显示,AI助力研发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大势所向。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科学研究范式已经从实验观察、理论推导、模拟仿真、数据驱动演进到AI驱动的“第五范式”

 

具体来看,AI在建模和挖掘高维数据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可推断出某些未知的科学规律,突破实验数据的有限性与理论限制,拓展科学研究的空间,尤其是微观世界的多尺度探索。

 

图片

 

而机器人平台等智能科研基础设施的出现,在提高验证效率的同时,也为算法和模型训练提供更高质量、更标准化的全量数据输入,促进这一整套体系的快速迭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AI驱动的科学发现进一步面向下游落地应用,AI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尤其是,AI在应对“维度灾难”问题的高效,为微观—宏观尺度下的模拟仿真与计算带来可能,将有可能重塑分子的表征与设计、合成过程,为药物、材料、能源、化工、半导体等产业带来广泛影响。

 

以小分子药物研发为例,通俗来说,这个过程可以比作是为锁(蛋白质)找到一把适配的钥匙(小分子),但是锁和钥匙都处于不断变化运动的状态中,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而通过AI和量子物理,计算难度便大大下降,实验验证的效率更高成功率更大,使得“解锁”变得又快又准。

 

数据显示,从靶点发现到确定临床候选药物,传统方法需要4到6年时间。而通过 AI 的方法可以将时间缩短至 1-2 年。

 

又比如,在电池领域,企业需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倍率、安全性等多个关键性能更好的材料,这背后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AI一方面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发现、筛选和设计新的正极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探索反应路径、相变机制等具体微观过程,显著提升研发的效率和速度。

 

目前,AI加速研发创新已吸引众多产业参与方投身其中,包括礼来、巴斯夫、宁德时代等传统巨头以及微软、英伟达、谷歌这样的科技大厂,而以DeepMind、晶泰科技为代表的一批专业的平台型公司也正在快速崛起。

 

可以预见的是,AI赋能产业端的脚步将不断加快,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一批中国选手,走在前列

 

如今,中国已经成长出一批公司,它们正在用AI技术帮助解决科技发展和工业制造难题。

 

其中晶泰科技(QUANTUMPH-P,2228.HK)则是中国最早一批AI技术平台型公司,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未来布局,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引领着行业发展。

 

三位创始人均是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物理学博士后,公司将深度学习和量子物理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多个环节,成为辉瑞十年战略合作伙伴,并陆续拿到跨国药企的商业订单,自研技术平台获得大规模产业验证和全球头部企业的认可。

 

实际上,今年公布的诺贝尔奖三大技术,从物理、化学奖的深度学习、AI蛋白质计算,到生理学和医学奖的miRNA,晶泰科技都有技术积累和商业突破。

 

深度学习算法方面,晶泰科技始终坚持自研,以量子物理为底层技术,逐步迭代出了多个药物发现与设计平台,以满足不同领域的研发需求,包括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大分子药物发现和设计平台等,加速创新药物发现。

 

在AI蛋白质计算领域,晶泰科技打造了一套基于 AI 的结构建模平台,与获得本届诺贝尔奖的AlphaFold2相关技术保持同步,并表现优异,相应指标和结果已经在产业端得到了认可。

 

近日,晶泰也官宣与强生旗下杨森制药签署合作协议,以自研技术帮助更多跨国企业实现在大分子药物领域的创新突破。

 

而刚刚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miRNA研究,晶泰科技也有技术布局和商业合作。

 

此前,他们与香港长江生命科技合作,利用AI技术和脱敏的医疗数据,一起研发基于miRNA的癌症预后风险预测分子诊断模型。简单来说,AI和miRNA基因技术正在帮助预测癌症患者的疾病进展和康复情况。

 

晶泰科技踩中诺贝尔奖的三个“风口”,其实并不意外。这得益于AI技术的独特优势,使得晶泰科技自然成为了一家平台型企业。这些技术不仅具有差异化,而且有极强的可拓展性。

 

对前沿技术的敏锐嗅觉,离不开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创业之初,晶泰科技便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保持紧密合作。公司和MIT化学教授 Bradley L. Pentelute 深度合作,共同推进肽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而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 Sally Kornbluth 的邀请下,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温书豪博士被聘为拥有百年历史的MIT 外部顾问委员会(MIT Visiting Committees)成员,担任化学分部委员。据悉,这是本届 MIT 外部顾问委员会化学分部中最年轻的委员,也是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委员。

 

近年来,晶泰科技在AI领域持续深入探索,还大力拓展AI4Chemistry(人工智能驱动化学)领域。将AI和机器人技术应用在化学实验领域,用AI来定制化学合成方案、预测反应条件、优化合成路径,并指导机器人做精准的实验操作。同时累积实验数据,建立垂直领域模型,降低试错次数。

 

正如本届诺奖得主杰弗里·E·辛顿(Geoffrey E. Hinton)所说:机器人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领域。

 

机器人标准化操作产生的高质量、标准化数据,对于未来机器学习和AI模型的迭代具有关键意义,这也可能成为未来产业化竞争角逐的新赛道。

 

 

对于创新技术,产业界需要经历包容到接受的过程,而跨国企业则更愿意提前布局未来,为创新技术买单,它们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

 

 

例如全球市值最高的药企礼来,不仅选择了DeepMind的拆分AI制药公司Isomorphic Labs,还与中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晶泰科技与礼来合作研发首创新药,该合作预付款及里程碑总收益可达 2.5 亿美元,刷新了当年中国AI制药单管线金额纪录。

 

而对于医药、材料等系统性的研发活动,AI模型还需要解决数据和工程化的难题,也促成了行业模式的不断发展。

 

近年,晶泰科技探索出将AI模型与机器人 “湿实验室”结合,形成 AI 算法与实验的DMTA(设计-制造-测试-分析)闭环,帮助缩短了临床前药物研发时间。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马健曾说:“我们致力于解决很多工程技术方面的挑战,希望通过AI+机器人,构建手脑并用的、快速探索微观分子世界的能力,这是我们正在推进的事。”

 

 

写在最后

 

与其说诺贝尔奖拥抱AI,倒不如说在科学界,深度学习等AI技术的价值已经获得广泛认可。

 

可以预见,未来科学间的壁垒将被打破,交叉融合将成为常态。

 

这波起源于科学研究的AI浪潮,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引领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革命。

 

就在昨天,晶泰科技官宣了与跨国药企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下属杨森制药的合作,后者将使用晶泰的AI平台进行大分子药物的发现和工程化设计,成为AI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落地的又一例证。

 

今年8月,晶泰科技与协鑫集团签署5年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总金额达10亿人民币。人工智能技术从生物医药拓展到了新能源材料研发领域。

 

AI在生物医药,能源化工、材料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已经成功跨过概念验证期,证明了其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实现创新突破方面的重要价值。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断加强,可以预见的是,AI将以更深、更广的姿态嵌入到经济发展的链条与生态系统之中,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诺贝尔奖引爆舆论之后,一个新纪元正徐徐展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