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
企业行为最终都会归于个人的行为,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公司层面的布局方向,另一方面对于具体管线的引进,众说纷纭,争议不断。
比如先前在公众号写过,“病急乱投医,强生20亿美元收购Ambrx Biopharma,扩充ADC管线”,旗下核心资产 PSMA ADC。不仅是我自己觉得这钱花得不值,行业应该不少人都如此看法。还有2020年11月,默沙东将斥资 27.5 亿美元现金收购 VelosBio, VelosBio主打产品是ROR1 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VLS-101 ,paylaod为MMAE。
公司有公司的考虑,个人有个人KPI 的背负,有些交易就成了最后在当时环境下不得不做的赌注。事是由人来做的,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
但无可非议的是,newco的最终走向是由MNC买单,才能形成闭环。
中国的投资逻辑,以及biotech玩法,在这几年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也开始从一个引进管线,成为一个向世界输出管线的国家。
我们回想一下这些年以来的逻辑,除了君实,信达,百济的成功,再鼎医药license-in模式的走通,似乎给国内从业者找到了一种走往财富之路的“捷径”,后续多个“小再鼎”涌现。中国研发从业者以及投资人沉浸在了一个3年上市5年暴富的美梦里,这个梦一直到2020年,很多人还在做,大量引进海外管线,当时某知名资本孵化的企业竞标猛烈,最后拿下了我们当时也在看的一个药物管线,后无下文。这么多年来,我最深的感触,当年我们是出钱方,在当孙子,现在卖管线还是当孙子被人钓着。我们永远都处于弱势方,这就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
后续国内国家层面策略改变,比较有标志性的事件是,2021年4月海和医药上市受阻,上市委现场提出比较尖锐且针对性的问题,质疑其研发能力:
(2)说明发行人是否主要依靠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引入相关产品管线而对第三方技术存在重大依赖,发行人关于“具有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技术研发体系完备,不存在核心技术依赖于第三方的情形”的自我评价是基于历史事实还是基于未来展望;
(3)结合发行人已开展二期以上临床试验的核心产品均源自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的情况,分析发行人是否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规定的第五套上市标准。
由此中国的license-in模式开始有所变化,开始以自研为主,这个时候以DXD改造为主ADC开始成为一个契机,小核酸,GLP-1多肽及小分子,CDKi等等也都成为布局热点,纯大分子由于免疫检查点遇冷热度开始减弱,自免抗体靶点如IL4R,TSLP成为布局重点,中国进入了一个广泛的创新药研发时代。那时候,CD3双抗还在煎熬地等待,没人看好这玩意,听到就头疼。
M7824在2021年,也迎来了它的灰暗时刻,屡遭不顺,AK112还在一片骂声中艰难前行。没有人知道3年后,有如此的盛大的光景。AK112不仅成就了Summit还成就了礼新生物,以及普米斯,宜明昂科等一众企业都有获益。康方成为中国创新药的代表,但这一路走来,也饱受质疑。我写康方比较多,我在我认知范围基本都会给于认真公正评价,但同时也费力不讨好,我写文章“康方生物:一群成功的科学家”,里面提到AK104不会在全瘤种奏效,当时被康方的某人,说我用心险恶,为人卑劣。即便此人骂我,但我也确实欣赏康方的临床探索能力,国内当时还都以fast follow为主,能够自己开拓新药且内部自主设计推动临床研发进行概念验证的大分子公司并不多,于是依然写了下面这篇文章“临床创新探索者:康方生物”,发表后被攻击说是在写软文,后续就做了删除,毕竟也不给钱。相较于AK104(PD1/CTLA4),我更看重AK112,几年来的公众号文章无不体现于此。
AK112也成为中国首个引领世界研发风向的潜在重磅型药物。
在ADC的风潮下,美国加息导致美国biotech低颓,错失ADC研发风口,而此时国内资本热情高涨,20年,21年疫情控制得当,由此推进了东升西降,中国biotech的迅速崛起,新一代喜树碱ADC中国成为全世界研发领先国家。
也由此中国完全转型,从一个引进管线的国家,成为创新药输出国。
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资本寒冬来临,国内biotech煎熬,基金募资也成为难题。
未来一级市场基金公司,同biotech要求也一样,逐步要求专业性更高,执行力更强,眼光更准。能存活下去基金公司不会太多。因为很多毫无专业能力的基金公司,已经没有投资方向了。
国内资本寒冬,其实也是导致国内biotech缺钱,底气不足,需要生存下不得不大量对外买项目,由此形成买方市场,国外企业进一步得到压价的机会。
赚差价成了国外资本的重要投资逻辑,其中经典案例,2023年8月15日Aiolos Bio(原名One Bio)以2500万美元首付款和以及10.25亿美元研发及销售里程碑款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拿到恒瑞的哮喘新药TSLP抗体(SHR-1905)。2024年1月9日,GSK宣布已与一家专注于解决呼吸和炎症性疾病公司Aiolos达成收购协议,GSK将支付后者10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高达4亿美元的成功监管里程碑付款。此外,GSK还将负责向恒瑞医药支付基于成功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版税。
这个案例给中国投资界,有了一定启示,但对国内本土化基金要求太高,很多基金没有这个能力,一个是对管线的眼光达不到,一个是在美国的资源达不到,另一个钱本身也达不到。
如今Aiolos Bio原班人马,2025年1月9日,又再次宣布成立Verdiva Bio,其首席执行官Khurem Farooq曾是Aiolos Bio和Gyroscope Therapeutics的CEO;首席科学官Jane Hughes、首席业务官Tapan Maniar、首席技术官Ashley Taylor等均来自Aiolos Bio,并完成4.11亿美元A轮融资,由Forbion和General Atlantic共同领投,其他跟投方包括RA capital、OrbiMed、Logos Capital、礼来亚洲、LYFE Capital。
Verdiva Bio的核心管线来自先为达生物,包括即将进入二期临床阶段的每周口服一次GLP-1受体激动剂、每周一次口服Amylin激动剂等,Verdiva Bio在2024年引进了这些产品的大中华区和韩国外全球权益。
可以看到这次攒局开始由国内知名基金的身影,礼来亚洲。
只隔一日,2025年1月10日,康诺亚生物宣布,就潜在同类最优的靶向CD38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M313与Timberlyne Therapeutics, Inc.(简称Timberlyne)达成独家授权许可协议。基于授权许可协议,康诺亚授予Timberlyne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开发、生产及商业化CM313的独家权益。
作为回报,康诺亚将获得3000万美元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并获得Timberlyne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在达成若干销售及开发里程碑后,康诺亚可获得最多3.375亿美元的额外付款,及销售净额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在订立许可协议的同时,Timberlyne已达成总额1.8亿美金的A轮融资协议,本轮融资由Bain Capital Life Sciences、Venrock Healthcare Capital Partners和Abingworth三家知名基金领投,博裕资本、礼来亚洲基金、Braidwell和3H Health等参与投资。
A轮融资完成后,康诺亚将获得Timberlyne 25.79%的股权,仍为Timberlyne最大股东,康诺亚董事长陈博博士将加入Timberlyne董事会,首席财务官张延荣先生将担任Timberlyne董事会观察员。
本次newco,又有了礼来亚洲的身影。
国内知名基金的投资逻辑,已经发生转变,开始走向欧美市场。同时,有一点开始以管线为主导。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早期投资,主要还是以人为主,如今来看,资产站在主要的位置。
Newco不是形式化驱动,而是优质管线驱动,以及后续成熟的临床运营驱动,而在此需要紧密跟MNC链接,时刻互动。如果没有MNC买单,最后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需要我刚才提到的三点,对管线识别能力需要眼光独到,MNC链接资源及美国人才储备资源丰厚,资金到位。
美国newco资金需求量巨大,需要基于更多的优秀的基金合作,而且风险性也很高。
传统投资,投人投团队团队驱动研发这种模式,随着国内创业潮式微,这种机会逐渐减少,国内基于成熟企业的newco,有优异的管线,优异的团队,出来创业,这种投资机会也不会是那么多,目前国内有这样的几家可以做,我目前的在做的几个案例以此为主,这个对我来说,可能更具有性价比,也具有抓手,而且具备一定容错率,团队本身还有内研能力,即便管线看错,也有翻盘的机会。
但未来还有好的投资机会更多是投资机构驱动或共同驱动,投资机构需要有产业纵深,像如欧美某些基金对于药物研发具有很强的掌控能力,识别管线,买进管线,推进管线,搞定MNC人脉,这种能力不亚于投资机构本身就是极强biotech,难度巨大。未来在国内可能也会成为一种趋势,而国内大多数的基金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尚未可知。
为什么国内会有这一轮newco,这是在前一轮中美技术代差以后,市场政策倾斜后,中国创新药迅速崛起,技术被国外认可,形成了广泛的license out,另一些情况是,企业富余的优异管线,而国内环境急下,资金没法给到更好的支持,所以要重新融资推进。
中国工程师红利下,在新一波研发热度上,还在路上,仍大有可为。正如我在去年举办的Antibody Research线下论坛中提到的。Antibody Research未来力求打造全球性资源,前路漫漫,我们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