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一场迟到十年的起跑
2000年,《自然》杂志宣布人工合成基因线路诞生,合成生物学正式进入全球科技界视野。而彼时的中国,还在基因工程与系统生物学的深水区摸索。直到2008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挂牌,中国才真正踏上这条赛道——比国际同行晚了近十年。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立,2008年
这十年差距,像一道隐形的分水岭。美国已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掀起实验室革命,欧洲的“细胞工厂”项目频频登上头条,而中国科学家的案头,还停留在香山科学会议的讨论纪要——2008年,这场会议首次将合成生物学从实验室术语推向了国家战略的台面。
一位参会的学者回忆:“我们像在沙漠里找水,每一步都得自己挖井。”
这种追赶的紧迫感,在2010年的实验室里具象化为一场“基因乐高”的突围。来自天津大学、华大基因、清华大学的科学家,开始用合成生物技术拼接酵母染色体。
“2000年公布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国只承担了百分之一的工作,这次我们完成了酿酒酵母染色体合成的四分之一。”曾参与该计划的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中感慨地说到。
这支团队最终在2017年完成人工合成4条酵母染色体,登顶《科学》杂志封面,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合成生物的崛起之路,像一场荡气回肠的舞台剧。从实验室术语到国家战略,从技术突围到产业狂飙,二十五年的政策演进史,藏着一条隐秘的草蛇灰线:基础研究筑基—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化落地—生态体系重构。
政策之战:破土
今天,在湖北宜昌,近3层楼高的不锈钢发酵罐群格外吸睛。在微琪生物的“生物智造灯塔工厂”里,从中国艾丁湖发现的“超级细菌”将昼夜不休,把餐厨废弃物变成可降解塑料。
这个脱胎于973计划“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生物基材料的合成新途径”的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3万吨PHA,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HA生产基地,让中国在生物材料赛道弯道超车。
973计划这壶“文火慢炖”的浓汤,终于在2025年熬出真金白银。当年曾因经费紧张濒临停摆,甚至需要挪用其他项目资金维持研究的马延和团队,如今已建成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吨级中试装置,朝“从1到10”的目标迈进。
而脱胎于赵国屏团队的“合成人参”,更是在973专项支持下,让珍稀药效成分实现“生物制造量产”,彻底改写了千年中药史。
这场持续25年的国家实验,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终极密码。当巴斯夫为绿色转型砸出6亿欧元真金白银,当人民日报盖章“生物制造核心产业规模约一万亿元”,你会发现——973计划早就在基因代码里写好了未来。
沙漠挖井(2000-2010)
千禧年初的科学家们,连合成生物学这个词都不太提起,只是借着基因工程的思想、运用的技术,摸索着拼接基因片段。直到8年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才正式挂出“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牌子。
2000年,《自然》杂志上合成生物学已掀起热潮之时,中国的实验室里还堆满基因测序的胶片。而在北京中关村的科技部官员的桌面上,一叠后来改变中国生物科技命运的文件已初具雏形——那就是973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实施会,2006年
另一边,美国科学院院士Jef Boeke在2011年发起了一个堪称疯狂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Sc2.0),并向全球发出合作邀请,中国科学家元英进成为了最早加入这一计划的中国科学家,随后华大基因、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的中国科学家纷纷参与到这项“合成生物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中。
在这场为期15年、没有说明书的乐高游戏中,16条染色体的基因密码被二百多位人类科学家逐一攻克。六年后,当Sc2.0团队在《科学》上发布出5条染色体合成的关键成果,其中4条都由中国科学家完成。

Sc2.0中国科学家代表,自左至右依次为:李炳志、戴俊彪、杨焕明、元英进、沈玥,2017年
元英进教授在药明康德的采访中表示:“我们对合成生物学的探索将不仅仅是人工基因组的化学合成再造,还将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迈进。我们相信合成生物学将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
彼时的973计划就像精准的滴灌系统,而科技部的策略是“撒胡椒面”,上海、天津、深圳先后涌现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其中高度关注产业化的行业共识已初具雏形。
中科院植生所王勇团队在“大肠杆菌从头合成甜菊糖苷类化合物”上的突破,使关键中间体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后来盈嘉合生打下超30%成本埋下伏笔。
举国突围(2011-2017)
2013年,《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让“合成生物”首次出现在红头文件上,像一道无声的冲锋号。 开启了地方政策的军备竞赛,其中深圳光明区的故事最能体现这种政策意志。

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全面封顶,2021年
2017年,伴随着计划总投资超7亿元的“人造生命设计合成测试设施”定址光明,这个刚成立的新区押注合成生物。用“楼上实验室、楼下创业公司”的模式闯出一片天。
以至于赛特罗生物CEO张利峰在采访中对光明区充满感激:“很多仪器非常昂贵,如果全部自己配置,几千万也不够。但在这里,我们想使用仪器只需要做相应的登记,很快就会被许可使用,十分便利。”
深圳光明区政策工具箱堪称无微不至:45元/㎡月租补贴、一次性50万元注入、百万研发资助……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罗巍曾用“草根创业”来回忆:“比如员工小孩要上学,那我们就要去跟教育局协调。电梯不够大、跟业主租赁合同谈不下来、污水处理怎么做等等,每一件都是非常具体的事情。”
如今仅光明科学城一处就孵化引进了初创企业117家,总估值约360亿元。
最狠的一招也藏在2017年。教育部批准天津大学成立“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科技部同步启动“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硬生生把实验室成果往产业里摁。
地方狂飙(2018-2025)
2018年是个分水岭,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出台——国家直接划出四大攻坚方向。60多个重大项目落地,超10亿资金如潮水般涌入实验室。
深圳光明区立刻加码,以深圳合成院牵头成立国内首支合成生物产业基金“星博生辉基金”,口号是:“专注早期孵化,为初创企业雪中送炭”。
政策的天平从未如此倾斜,地方政府的竞赛比企业更疯狂。2021年,“十四五”规划将合成生物列入科技前沿领域;2024年,七部委联合发布《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合成生物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
“十四五”规划对外公布,2021年
江苏灌南县这个农业县,副县长在访谈中表示:“每消化1吨秸秆,为回收企业奖励10元钱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补贴资金30多万。”靠“点草成金”的故事,吸引聚维元创建成全球最大的非粮原料生物合成基地。一场大会签下总投资30亿的7个项目。
而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更是将“政府引导基金+企业研发+产业转化”的模式玩到极致,仅星博生辉基金就撒下数亿,培育出粒影生物、道生生物等潜力新秀。
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的崛起,是一部政策逻辑与技术创新交织的史诗。25年演进轨迹中,两条明暗交织的主线清晰可见:纵向的“三期养成”与横向的“铁三角合围”,共同编织出全球最激进的生物技术突围图谱。
早期用“973计划”喂饱实验室,中期拿产业指标让科学家转型,后期用地方竞赛培育生态。
科技部定方向、制造基础开市场、地方砸钱建集群,形成“中央画靶子—部委造子弹—地方当炮手”的铁三角。黄和院士曾在访谈中表示:“合成生物学离不开制造业,哪里对制造业的理解最深刻,就能将技术成果落地。”
这场政策实验的终极目标,藏在2025年《合成生物学路线图2030》的序言中:“造物致知,造物致用。”中国科学家化用传统儒家表达,通过建造生物体系来了解生命,通过创造生物体系来服务人类。
《合成生物学路线图2030》发布,2024年
政策狂欢背后,暗流汹涌。2024年,被视为合成生物灯塔的美国Amyris和Zymergen相继破产;国内某明星企业因过度依赖政府补贴,被投资人质疑“政策套利”……
但赌局总是不乏赢家。凯赛生物靠“玉米变尼龙”拿下宁德时代,背后已支撑起合肥市政府、招商局等国家力量;嘉必优的“智能制造工厂”里,细胞工厂几乎保持7*24小时连续运转,政府给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专利护城河上的砖石。
正如深圳合成所所长刘陈立所说:“合成生物学是未来,但什么时候来,要把预期放得远一些。”在这场持续二十五年的国家实验中,有人成了灰烬,有人炼成了金。
技术之战:突围
政策的燃料点燃了技术的引擎,中国科学家在基因编辑、人工基因组、细胞工厂三条战线同时开火,用一个个“不可能的任务”改写着生命科学的底层逻辑。
使能技术:从“剪刀”到“电路板”的进化
2017年,在清华大学与中科院的实验室里,几个年轻人开发出了“绝缘化基因元件”技术,发现了启动子的“牛顿定律”。

蓝晶微生物实验室,2017年
这套系统后来被应用于蓝晶微生物的PHA项目,菌种版本迭代周期从1年压缩至半年,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更颠覆性的是,该团队设计的“合成生物学工具箱”,将生命系统设计标准化——就像组装电路板一样,只需将启动子、终止子、调控元件等“零件”按需拼接,即可构建出精准调控的代谢通路。
这种技术突破还间接催生了“生物制造大语言模型”。2025年4月,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院上线“SYMPLEX”,作为全球首个面向合成生物学元件挖掘与生物制造应用的大语言模型,能从千万级体量的生物文献中发现具有目标功能的关键基因,并进行精准筛选和功能验证。
第三方公司实验验证中,在mRNA加帽酶催化效率上超越国际头部企业商业化产品2倍以上,打破了传统生物制造耗时数年的研发壁垒。
基因组合成:重构生命代码的密码战
在中国合成生物的技术突围战中,天津大学的元英进教授团队是绕不开的话题——2017年,该团队突破了基因组合成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完成了2条酿酒酵母染色体化学合成再造,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ence》论文两篇。
这项被《科学》称为“重新定义生命规则”的成果背后,是长达5年的技术攻坚:为解决人工染色体导致细胞失活的难题,团队创建了基因组缺陷靶点快速定位与精确修复方法,这种缺陷染色体并修复的方法,为实验大大节省了时间。
项目的发起人Jef Boeke也评价道:我们的合作是双向的,中国科研工作者贡献了很多智慧。

元英进教授(中)与团队成员交流,2013年
更大胆的尝试发生在2016年。Science杂志发布了“基因组编写计划”(Genome Project-Write),作为Sc2.0 项目的后续,目标到 2029 年将高等真核生物的大型基因组合成和激活成本降低 1000 倍,其中就包含了人类基因组合成。
基因合成无疑是推动合成生物学加速发展的核心引擎。没有高效、精准、可编程的DNA合成,就无法支撑DBTL循环中“构建”这一关键步骤的实施。
细胞工厂:从“手工作坊”到“生物印钞机”
如今,在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共享式发酵中试车间,吨级不锈钢罐体正轰鸣运转。这里的“细胞工厂”通过定向进化技术,将菌种改造成“全能工人”。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合成生物中试平台,这里不仅为产业界共享厨房、共享厨师,甚至可以委托开发,客户只需要坐等“上菜”。
玻尿酸革命:从福瑞达生物到华熙生物,从传统提取到微生物法再到“酶切法”,透明质酸发酵产率从3g/L发展到16-17g/L,至今中国已拿下全球80%以上市场。
丙氨酸霸权:华恒生物的厌氧发酵,将L-丙氨酸生产成本从1.2万元/吨降至7000元/吨,作为巴斯夫MGDA绿色螯合剂重要原料,直接推动中国成为全球L-丙氨酸最大出口国。

华恒生物与中科院天工所合作,发酵法生产L-丙氨酸实现产业化,2010年
尼龙颠覆:凯赛生物用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成本降低了40%,一举颠覆了杜邦主导的化学法垄断格局,并迫使英威达为代表的化学法逐步退出市场。
这些突破背后是代谢工程的极致优化。以中科院天工所的葡萄糖项目为例,科研人员通过“生物传感器(GURBs)”,实时动态调节葡萄糖摄取率,及中央代谢和相关途径的碳通量。一位工程师形容:“就像给细胞装上GPS导航,让代谢流精准驶向目标终点。”
跨界奇袭:当合成生物遇见AI与机器人
上海临港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通量生物铸造设备里,锐康生物(川宁生物上海研究院)利用AI+合成生物技术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开发改造的菌株,有望每年为企业新增利润5000万元以上。

上海临港某公司自动化、智能化高通量菌种构建和筛选平台,2023年
AI+蛋白质明星企业分子之心牵手“长链二元酸之王”凯赛生物,双方合作开发的AI蛋白质优化设计平台MoleculeOS和多模态大模型NewOrigin,让一个重要酶蛋白结构使菌种产率提高了5倍!
在珠三角,瑞德林生物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辅助酶设计和改造,至今已累计构建50多个AI模型,自建算力中心拥有10余个超算服务器,自建蛋白数据库容量超过52亿条,高质量私有酶数据库超过30万条。
创始人刘建在媒体采访中表示:“AI技术逐渐从辅助角色变为绝对的推动能力。
中国代码:专利丛林中的菌种自主博弈
在合成生物领域,专利就是军火库。过去中国企业最开始的核心菌种专利多数来自国际寡头,自主率不到20%,非授权使用屡遭专利诉讼。而在2019年,由科技部牵头,学界、产业界发起了一次大攻关。
当江南大学刘龙教授站在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中,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时,此刻的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标志着我国在食品生物制造工业菌种选育技术体系上的重大突破。
这项名为"食品生物制造工业菌种高效选育与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成果,犹如一把打开生物制造宝库的金钥匙。
江南大学刘龙教授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4年
在长江之畔的宜昌,安琪酵母研究院的液氮罐群昼夜不息地运转着。这里保存着4000余株工业酵母菌种的6万份备份,堪称中国烘焙行业的"诺亚方舟"。
广州科学城的生物岛深处,慕恩生物耗时8年建立的微生物"星系"已收纳22万株菌种,相当于全球已鉴定微生物物种总数的15%。其自主研发的MNC-168肠溶胶囊已成为我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肿瘤活菌药物。
产业之战:绽放
技术描绘出条条坦途,但商业化却如同一道陡峭的悬崖。根据企查查数据,2025年我国合成生物企业超31.8万家,但90%卡在从克级到吨级的“死亡之谷”。
近十年各类资方在合成生物领域撒下近80亿,却难掩一个尴尬事实:全球量级的行业巨兽尚未诞生。但总得有人破局,他们用实验室里的基因代码,撬动着万亿级产业的杠杆。
凯赛生物:生物制造与石油工业的博弈
2020年8月,凯赛生物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中国合成生物学第一股”。
随着该公司的长链二元酸、戊二胺、聚酰胺陆续实现量产,“合成生物替代化石能源”从一句口号逐渐走向现实。
尤其是这种用玉米秸秆发酵生产的长链二元酸,成本比石油基产品低40%,将以英威达为代表的传统化学法逐步退出市场,以超过80%的市占率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完整替代。

凯赛生物乌苏生产基地,2022年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生物制造从一开始对标的就是石油化工产业,其优势在于原料可再生、产品可回收、成本可竞争、过程节能环保。凯赛生物的目标就是通过生物法把产品做得比石化产品更便宜、更实用、质量更好。”凯赛生物创始人刘修才表示。
无论是顶流央企招商局的60亿定增,还是对AI蛋白质设计分子之心的押注,凯赛生物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蓝晶微生物:从实验室到万吨工厂的“信仰之跃”
2021年,全球迎来了“生物合成万物”的第一波产业浪潮。
在美国,合成生物前驱Zymergen、Ginkgo Bioworks先后上市,后者市值一度达到200亿美元;在国内,则是蓝晶微生物(Bluepha)以超20亿元的累计融资屡创纪录。
这家公司由清华大学李腾博士与北京大学张浩千博士两位“学霸”联手创立,当时尚未迎来18年国内各项环保政策的推动,公司一度因为缺乏资金濒临停摆。
“我们就想怎么活下去,我们甚至就是手边有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他们做过科研服务或教育培训,“白天来赚钱,晚上就自己搞研发。”
而随着行业的逐渐升温,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合成生物学公司,蓝晶微生物依靠着原料、数据、产品、市场的四条护城河脱颖而出,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行业明星。
蓝晶微生物江苏盐城滨海沿海工业园生产基地,2025
如今,在上海虹口的实验室里,机械臂将成千上万的微生物样本送入检测仪器,合成生物学研发基础设施Synbio OS将DBTL闭环从实验室拓展到工业。
与此同时,5000吨级的PHA量产工厂已落地江苏盐城,生产成本降至传统方法的1/3,单位产能能耗比传统方法降低45%,且可快速切换生产不同型号的PHA。
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蓝晶微生物团队有一个共识,属于未来产业的合成生物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只有不断奔跑,才能始终立于前沿,拥抱产业爆发时刻。
华熙生物:玻尿酸帝国的华丽转身
与生俱来带着“合成生物”标签的前二者不同,华熙生物作为化妆品原料透明质酸的发酵生产商,对合成生物的青睐并不单纯来自学界成果转化,而是源于一种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2018年,华熙生物宣布战略布局合成生物技术,通过细胞工厂生产透明质酸。同年该公司宣布进军C端市场,“润百颜”成为现象级产品,紧接着经历了四年的爆发期,几乎每年都保持着超100%的增速,单年营收超46亿元。
故宫与润百颜合作推出的“故宫口红”,2019年
“华熙生物一定是以合成生物技术支撑生物制造,研发和生产有益于人类生命健康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延长生命长度、提高生命质量。这是我们的宗旨和目标。”创始人赵燕表示。
经过7年沉淀,华熙生物已完成合成生物研发平台、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合成生物科学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合成生物正在成为“玻尿酸帝国”的技术支柱。
在这场冰与火的淬炼中,合成生物的产业逻辑愈发清晰:要么像凯赛生物用成本碾压传统行业,要么像蓝晶微生物搭起实验室到工厂的桥梁,同时华熙生物等传统巨头的转身入局也在为行业引燃薪火。
而一位合成生物研究者的总结得更为直白:“在我们这里,菌株要过三关——中试生产关、成本核算关、下游客户试用关,过不去?那就回去重新设计基因线路。”这或许正是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化的残酷与魅力所在。
终局:东方既白,未来已来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中国合成生物的二十年像一部加速播放的电影:前十年追赶,后十年超越。如今,生物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在我国大陆遍地开花,政策红利期至少延续到2030年。
但真正的胜负手,藏在两个未解之谜里:谁能打通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BTL)的闭环?谁能押注下一个“胶原蛋白级”产品?
万亿赛道:百家争鸣,探索决胜之法?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里,研发人员只需要点击电脑上的程序运行,就能够让功能岛上的机械臂批量进行实验操作,实现自动化无人实验。
这里部署的多达40个“自动化功能岛”,将传统作坊式、分散的研究模式彻底转变为集中化、平台化,有效缩短研发周期,已服务超过80家外部用户。
总工艺师司同博士曾在采访中表示“能将原本需要 10 到 15 年的周期缩短至 1 到 2 年。”
更激进的尝试发生在北京化工大学的实验室里。2025年3月,科技领域顶级盛会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公布了备受瞩目的10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北京化工大学团队“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入选。
从30毫升的发酵瓶扩展至3升的发酵罐,机械臂不知疲倦地在高通量菌种筛选自动化平台上完成微生物接种,其背后是一套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发挥“超级大脑”优势,帮助科研人员模拟生物反应过程。
这个由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教授带队的团队,让己二酸的理论得率达到了87%,较现有路径提高32%,而今年,它们有望搬进1吨容量的中试大罐。
一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透露:“过去优化菌株像大海捞针,现在AI能直接告诉我们该往哪片海域撒网。”
资本的嗅觉永远超前于技术突破。合成生物资本明星蓝晶微生物已完成第11轮融资,高瓴、腾讯等多家知名机构位列其中,总额已超19亿元,其利用深海微生物底盘开发的PHA材料,不仅能作为塑料在海水中完全降解,还应用于农业活化土壤中的养分。
而华熙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生产线,以每公斤仅1000元出头的极限价格重塑了医美市场,彻底改写“玻尿酸暴利时代”的规则。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吨级中试装置建成,2023年
更颠覆性的产品藏在实验室深处。中科院天津所的“二氧化碳合成淀粉”项目,通过以生物催化与化学催化耦合的11步反应,突破了自然光合作用局限,将合成速率提升到玉米淀粉的8.5倍。2022年底,百升级、吨级中试装置启动测试,若实现规模化,这项技术或将重塑全球粮食贸易格局。
政策深水区:产业集群的狂飙与暗礁
地方政府的竞赛比企业更疯狂。北京、上海等地科研氛围浓厚,选择以技术和创新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国际化竞争力;山西则以低廉的能源等优势,引进了凯赛生物作为“链主”企业;新疆以优秀的发酵条件,丰富的电力资源,吸引了川宁生物落地;河南则以当地农畜业作为基础,发展氨基酸产业,减少对大豆进口的依赖。
同时各地政府和国资已经发起近10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其中常德50亿、常州20亿,各地规模累计突破百亿元,并且绝大多数都在2024年设立。
2024(连云港)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大会,2024年
但烈火烹油的繁荣下,暗礁已现。资本市场出现了部分质疑合成生物企业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声音,2025年也有业内企业逐渐陷入增长瓶颈。而更多企业困在“论文专利多、爆品产品少”的怪圈中——统计显示,2024年合成生物专利转化率不足6%,远低于半导体产业的35%。
常州副市长也在两会上呼吁:“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新物种宣言:打造世界级的消费巨无霸
真正的变革者正在突破传统产业边界。从“格物致知”到“造物致用”,中国生物制造已经走过以混合培养+固态发酵为典型技术传统生物制造1.0,穿越以单一培养+厌氧/好氧发酵为典型技术的生物制造2.0,突破以基因技术+细胞培养为典型技术的生物制造3.0,迈入以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生物制造5.0。
参考资料:
1.宋凯.《合成生物学导论》.科学出版社
2.Huimin Zhao.《Synthetic Bi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Academic Press
3.Albert Meige, Rick Eagar,The brave new world of synthetic biology
4.李玉娟, 傅雄飞, 张先恩. 合成生物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5.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历程概览(2008-2024).中原证券
6.汪君仪, 武晓乐, 曹月阳, 李炳志. 基因组设计与合成:从复写到理性设计. 合成生物学
7.专访赵国屏院士:用合成生物学解决真问题,科学入口处必须根绝犹豫.36氪
8.专访蓝晶微生物CEO张浩千:真正做创新,才是合成生物学弯道超车的动力,生物世界
9.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新华社
10.中国合成生物学初创新纪录诞生!蓝晶微生物完成近2亿元融资,清北团队本土创业优势已现,生辉
11.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燕:以科技创新为基石 开启生物制造新篇章.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