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叶刀》(The Lancet)将出版一期神经病学主题专刊,现正在征稿,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31日。此次征稿特别欢迎有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神经免疫学、神经保护机制和新治疗方法的研究投稿。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阅文章原文。
神经系统疾病是造成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影响着全球30多亿人,也是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神经系统疾病负担所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日益突出,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这一负担在未来几十年内还会持续加剧。近年来,在诊断和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首批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修饰治疗(disease-modifying treatment)已经在世界一些地区通过审批。
为了反映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全球范围内日益沉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负担,《柳叶刀》(The Lancet)将出版一期神经病学主题专刊。我们特别欢迎有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神经免疫学、神经保护机制和新治疗方法的研究投稿。
此次主题专刊征稿,我们尤其鼓励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投稿。《柳叶刀》提供快速发表(fast track)通道,经编辑评审之后,符合条件的原创研究可在投稿后的4-8周内在线发表。我们将优先考虑能够加强疾病治疗循证基础的随机试验,但同时也欢迎任何有可能改变或挑战临床或公共卫生实践的研究,或能够促进对神经系统疾病理解的转化研究。
此次征稿的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31日,请在此之前通过柳叶刀在线投稿系统(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lancet/default.aspx)提交您的论文手稿,并请在自荐信(cover letter)中注明您的投稿是响应本次征稿。期待您的来稿!
参考文献
[1]GBD 2021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disorders affecting the nervous system, 1990–2021: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Lancet Neurol 2024; 23: 344–81.
DOI: 10.1016/S0140-6736(25)01035-9
文章推荐
柳叶刀 | 常压高浓度氧联合取栓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探究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4)02809-5
血管内治疗提高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再通率;然而即使接受血管内治疗,仍有约一半的患者未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本研究旨在评估常压高浓度吸氧(NBO)联合血管内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治疗后90天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且是血管内治疗的候选人,与伪常压高氧治疗组相比,发病6小时内使用常压高氧治疗在90天后能够获得更佳的功能预后,且未引发安全问题。本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院士领衔。
柳叶刀 | 低风险卒中溶栓患者:低强度监测方案不劣于标准监测方案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0549-5
这是一项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最佳监测试验(OPTIMISTmain)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旨在评估,在低风险颅内出血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实施低强度监测方案是否与标准高强度监测方案一样安全有效。研究提供的弱证据表明,对于接受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轻度或中度的患者,低强度监测方案不劣于标准监测方案。医院可以考虑根据当地情况将这种方法纳入卒中服务。本研究由复旦大学的Craig Anderson教授/宋莉莉教授团队、John Hopkins大学医学院的Victor Urrutia教授团队和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隋轶教授团队共同完成。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4)02315-8
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使用球囊导引导管进行取栓的有效性仍然不确定,本研究拟评估使用球囊导引导管进行取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传统导管相比,使用球囊导引导管进行取栓导致了患者更差的功能恢复,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这些结果。本研究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联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等28家中心合作完成,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杨鹏飞教授和刘建民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柳叶刀-神经病学 | 扩展CT血管造影或可提高心脏主动脉血栓的检出率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25)00111-5
常规诊断流程往往无法检测出卒中的心源性栓塞病因,导致卒中复发率居高不下。本研究旨在针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评估与常规头颈部CT血管造影(标准CT血管造影)相比,将血管造影范围延伸至气管隆突下方至少6cm(扩展CT血管造影)能否提高心脏主动脉血栓的检出率。研究显示,在卒中急救流程中实施扩展CT血管造影具有临床可行性,可提高心脏主动脉血栓检出率,且不延迟检查完成时间。未来研究有待进一步评估,通过扩展CT血管造影早期检出血栓,能否通过早期启动抗凝治疗来有效降低卒中的复发风险。
柳叶刀-神经病学 | 在脑出血发作数小时内启动的强化降压治疗是安全的,且可改善功能恢复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25)00160-7
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是否应进行强化降压治疗,特别是治疗时机对疗效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旨在探究强化降压治疗(将收缩压控制到<140mmHg)相较于指南治疗(<180mmHg)在脑出血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发现,与指南组相比,强化降压治疗显著降低了功能不良的风险,还显著降低了7天内神经功能恶化、死亡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来自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Craig Anderson教授和宋莉莉教授团队。
柳叶刀-神经病学 | 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24)00436-8
尿激酶动脉给药已被证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一种有潜力的溶栓治疗方式,本研究旨在评价不符合取栓条件或拒绝取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静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是否非劣效于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结果显示,重组人尿激酶原在达到良好功能结局方面非劣于阿替普酶,并且安全性终点上未见组间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使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作为阿替普酶的替代产品,用于治疗适合接受静脉溶栓但不适合或拒绝进行血管内取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本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61家中心合作完成,王拥军教授为通讯作者,李姝雅教授为第一作者。END
Copyright © Andriy Onufriyenko/Getty Images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论文原文
关注柳叶刀服务号,探索更多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