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No.1 / 科伦博泰2024财报:收入增长25.5%至19.33亿元,商业化起步

 

2025年3月25日,科伦博泰(6990.HK)发布2024年度业绩公告。公司全年收入19.33亿元,同比增长25.5%;年度亏损2.67亿元,同比缩窄53.5%。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3.37亿元。基于与默沙东、Ellipses Pharma、Windward Bio等公司达成的许可合作,科伦博泰2024年已就多条合作管线自合作伙伴收到总额147.5百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603亿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科伦博泰现有11项ADC及新型偶联药物资产处于临床或以上阶段。其中,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商品名:佳泰莱)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两项适应证,分别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治疗(其中至少1种治疗针对晚期或转移性阶段)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成人患者;以及用于治疗经EGFR-TKI和含铂化疗治疗后进展的EGFR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NSCLC成人患者。HER2 ADC博度曲妥珠单抗(商品名:舒泰莱)的上市申请已于2025年1月获NMPA受理,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抗HER2治疗的HER2+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成人患者的治疗;该产品预期将于2025年在中国市场推出。此外还有SKB315 (CLDN18.2 ADC)、与默沙东合作的SKB410/MK-3120 (Nectin-4 ADC)、SKB571/MK-2750(双抗ADC)等进入临床阶段。除了偶联药物管线,科伦博泰还有PD-L1单抗塔戈利单抗(商品名:科泰莱)、西妥昔单抗N01(达泰莱)两款产品获得NMPA批准;目前三款获批产品均已开始商业化。 

No.2 / 先声药业2024财报:营收66.35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

2025年3月25日,先声药业(2096.HK)发布2024年度业绩公告。公司全年收入人民币(下同)66.35亿元,同比增长0.4%;归属于公司权益股东的利润人民币7.33亿元,同比增长2.6%;研发投入总额为15.23亿元,同比缩减22.3%。

按治疗领域划分,公司神经科学领域收入21.74亿元(+10.4%),占总收入的32.8%;自身免疫领域收入18.11亿元(+28.0%),占总收入的27.3%;抗肿瘤领域收入12.98亿元(-17.6%),占总收入的19.6%;其他领域收入人民币13.52亿元(-18.0%),占总收入的20.3%。

先声药业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的创新药扩展至八款,期内新增两款创新产品于中国获批上市,分别为恩立妥(西妥昔单抗β注射液,联合FOLFIRI一线治疗RAS/BRAF基因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和先必新舌下片(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司全年创新药业务收入49.28亿元(+3.6%),占总收入的74.3%。

No.3 / 药明合联2024财报:营收增长90.8%至40.52亿元

2025年3月24日,药明合联(WuXi XDC Cayman Inc.,2268.HK)公布2024年度业绩。公司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0.8%至40.5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激增277.2%至10.70亿元人民币。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抗体偶联药物(ADC)及更广泛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持续活跃发展,推动了客户数量及项目数量的增加。此外,集团作为领先的ADC CRDMO服务提供商的稳固地位,带动其市场份额提升。集团项目向后期阶段的稳步推进也贡献了部分增长。

报告期内,药明合联客户合作持续拓展。全球客户总数扩大至499家,2024年新增154家客户。截至报告期末,集团综合项目(iCMC)总数达194个,其中新签综合项目53个,并已获得8个PPQ(工艺验证)项目及1个商业化阶段项目。未完成订单总额增至9.91亿美元,同比增长71.3%。

药明合联项目布局覆盖创新ADC及更广泛的生物偶联药物(XDC)项目。截至报告期末,综合型ADC项目增至177个,综合型XDC项目数量提升至17个。全年完成超4,200个生物偶联药分子早期研究,类型涵盖双抗ADC、双载荷ADC、DAC(降解抗体偶联物)、AOC(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PC(抗体-多肽偶联物)、ACC(抗体-螯合剂偶联物)等新型下一代偶联药分子。

药明合联还在持续推进产能扩张。其无锡基地启用新投产生产线(BCM2 L2),进一步扩大产能。新加坡商业化基地建设顺利推进,预计于2025年底启动运营。

No.4 / 诺和诺德20亿美元获联邦制药GLP-1/GIP/GCG三重受体激动剂中国以外权益

2025年3月24日,联邦制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联邦制药,3933.HK)宣布,其全资子公司联邦生物科技(珠海横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邦生物科技”)已与诺和诺德就UBT251签订独家许可协议。

UBT251是一种处于早期临床开发阶段的三重激动剂,靶向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和GCG(胰高血糖素)受体,拟用于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和其他疾病。

根据协议,诺和诺德获得在全球范围内(不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开发、制造和商业化UBT251的权利。联邦生物科技保留UBT251在中国的权益,并有权有权根据协议条款和条件收取款项,包括最高2亿美元的预付款和最高18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授权区域年度净销售额的分层销售提成。

 

 

药械追踪

 

No.1 /阿斯利康本瑞利珠单抗在中国商业上市

2025年3月24日,阿斯利康宣布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A)创新靶向生物制剂凡舒卓(通用名:本瑞利珠单抗注射液)在中国正式商业上市,用于成人和12岁及以上青少年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维持治疗

本瑞利珠单抗是精准靶向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抗IL-5R创新生物制剂,2024年8月,该药基于Ⅲ期临床试验MIRACLE研究的积极结果在中国获批。研究结果显示,使用30mg本瑞利珠单抗(30mg Q8W, 前三剂Q4W)的重度嗜酸粒细胞哮喘患者(基线血液EOS≥300/μL)在48周内的哮喘年急性发作率(AAER)的下降。所有患者按照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到安慰剂组或本瑞利珠单抗治疗组。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本瑞利珠单抗组患者的年急性发作率(AAER)显著降低了74% (p<0.0001)。

本瑞利珠单抗最早由协和麒麟开发,并于2006年12月授予MedImmune该药在美国、欧洲和其它国家商业化的权益。2007年4月,阿斯利康以156亿美元收购MedImmune,将其管线中本瑞利珠单抗等45款在研产品收入囊中。2016年10月,阿斯利康扩大本瑞利珠单抗的商业化权益至日本。2019年3月,阿斯利康与协和麒麟达成新的许可协议,获得本瑞利珠单抗在亚洲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以及全球商业化权益。


行业政策

 

No.1 /  2024年医保事业发展统计快报:参保率稳定在95%,持续推进“三医”协同发展

2025年3月2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4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截至2024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2637.83万人,参保率巩固在95%。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5297.51万人,同比增加390.45万人。

2024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总支出分别为34809.95亿元、29675.92亿元。生育保险基金待遇支出1431.78亿元,同比增长33.92%。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累计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21831.7万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1961.61 亿元。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2024年持续推进。截至2024年底,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64.40万家,其中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23.03万家,跨省联网定点零售药店41.37万家。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433.56万人次(+27.37%),基金支付1586.73亿元(+17.43%);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24亿人次(+90.18%),基金支付360.51亿元(+94.36%)。

2024年新版医保目录收载西药和中成药共3159种,西药1765种,中成药1394种,另含中药饮片892种。新增91种药品进入目录,全年协议期内397种谈判药报销2.8亿人次。

DIP/DRG支付改革方面,截至2024年底,按病种付费覆盖全国所有统筹地区,按病种付费的医保基金支出占统筹地区内住院医保基金支出超八成。116个统筹地区上线按病种付费2.0版分组方案,九成以上的统筹地区建立了特例单议、谈判协商机制,所有统筹地区建立了医保数据工作组。

价格改革和招标采购正在推动“三医”协同发展。常态化运行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后,11个省份启动动态调价、5个省份启动专项调价,发布20批立项指南。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涉及62个品种,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纳入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2类品种。全年通过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网采订单总金额9962亿元。医保目录内药品网采订单金额为9225亿元,占全部网采订单的92.6%。

2024年还开展了“四同”药品价格协同治理,信用评价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24年底,各地评定一般失信企业612家、中等失信企业76家、严重失信企业40家、特别严重失信企业7家。

基金监管方面,全年共追回医保基金275亿元,通过智能监管子系统挽回医保基金损失31亿元。共发放举报奖励754人次,奖励金额18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