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利德健康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德健康”)宣布成功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
据统计,此次融资为近三年内生命科学仪器与生物智造装备领域融资规模最大的一笔天使轮融资。
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建制产业化团队
利德健康成立于 2023年10月,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为广州实验室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标杆性硬科技创业公司。
公司专注于自主研发AI+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和生物智造装备,并搭建配套的人工智能AI算法系统、生物芯片、试剂耗材等生态体系,致力于为生命科学仪器、生物制药、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打造微流控、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级解决方案。
公司的创始核心团队由原华为公司研发总监、联影医疗公司医疗器械技术专家、连续创业者张峰担任CEO,由国家重大人才项目(青年)学者、广州实验室研究员、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Senior Scientist曹小宝担任CTO,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Andrew deMello教授等世界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科学顾问。
团队成员由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院校优秀博士、硕士组成,同时集结了一批生命科学仪器和生物制药领域的行业精英。
团队在微流控芯片、生命科学、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等领域深耕多年,拥有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涵盖技术研究、创新孵化、产品研发、临床转化、市场推广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公司于2024年3月18日正式开业运营,获得了广州实验室的多项转化支持。
2024年3月与广州实验室签署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合作协议,从广州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22项专利,其中包括多项PCT国际专利及发明专利。
此外,公司还自主申请了57项专利及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其中包含19项发明专利及3项 PCT 国际专利。
通过近百项专利、软件著作权、商标等布局,公司构建起覆盖全产品线的知识产权壁垒,并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2025年首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全国仅20家单位入选),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案例,为全国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提供了创新样本。

利德健康与广州实验室签署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合作协议
目前团队规模已超100人,其中产品研发人员占比约70%。
已转化千万元订单
围绕细胞产业链全面布局核心技术、部件和系统级解决方案,公司开发了10 款产品及服务。
其中约80%核心技术、部件、模组共用,形成 “AI + 生命科学仪器 + 精准诊断医疗器械 + 生物制药装备 + 合成生物学装备”产品组合布局。在现有产品解决方案以外,持续布局研发下一代新技术,量产 N 代产品、开发 N+1 代样机、预研 N+2 代新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可快速研发推出新产品,从而更好地实现系列化产品解决方案和平台化规模效应。
目前,利德健康已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三甲医院签署技术服务合同,并与西北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纳米所等一流大学/研究所和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等头部生物药企上市公司签署仪器设备合同。
2024年,公司已与头部客户签署超过1000万元的商业订单,快速完成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头部客户达成深度合作,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公司自主研发的主动式单细胞测序系统,是业界首创主动式单细胞测序系统产品,于2024年在瑞士达沃斯科学峰会首次亮相国际舞台。该系统凭借领先的主动式编码分选技术、卓越的样本兼容性和高效去除背景噪音等优势,为单细胞测序领域树立新标杆。

业界首创主动式单细胞测序系
利德健康的高通量 AI 成像流式细胞仪为基于细胞高速成像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结合的高通量细胞形态学/力学智能分析系统,具备亚微米分辨率、约2万帧率的高速图像采集与智能分析能力,结合粘弹性流体聚焦、高速频闪、微流控芯片、微纳光学、高速图像处理等技术,能够实现对细胞的高通量图像采集、智能分析。
此外,该产品搭载自研的AI大模型智能算法,可高效分析细胞形态学等特征,为研究提供精准的高通量细胞图像智能分析工具。其优势在于高分辨率与高通量的结合、AI算法的智能化分析,以及对细胞形态学、力学分析、蛋白空间定位等特征的深度挖掘能力,适用于药物研发、药物递送、细胞治疗和细胞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
高通量 AI 成像流式细胞仪既可以作为高端生命科学仪器服务科研市场和生物药物研发市场,也可用于疾病诊断医疗器械服务医院临床诊断市场。当前公司正在与三甲医院合作开展基于高通量 AI 成像流式细胞仪的脓毒血症快速诊断临床研究。

业界首创主动式单细胞测序系


突破进口垄断,打造新质生产力解决方案
全球科学仪器和生物制药装备市场规模庞大,但中国在高端科学仪器和生物制药装备领域面临着国产化率不足20%的困境,长期被国外巨头厂商垄断,全球排名前20的科学仪器和生物制药装备公司全部为国外厂商,无一中国企业上榜。
这使得中国在科学仪器和生物制药装备领域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极弱,面临严重的卡脖子风险,亟需国产突破。
国家对科学仪器国产化给予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高端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推动自主可控。随着国内科研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科学仪器和生物制药装备更新换代需求强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国产企业带来了黄金发展历史机遇。
近几年国内一批优秀的生命科学仪器企业正在崛起,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掌握了部分生命科学仪器的核心关键技术,正朝着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