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极为严峻,呈现出“早发、高发、重度化”的显著趋势。青少年近视具有低龄化、进展迅速以及并发症风险高的特点。传统防控手段在当前复杂形势下难以有效应对,迫切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将防控关口前移,构建起“预防-筛查-干预”的全链条防控体系。
2025年5月9日,在第九届VBEF暨未来医疗医药百强展会中,近视防控数智化升级与创新论坛成功举办。该论坛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国眼谷-温州眼视光国际创新中心、眼谷严选-温州眼谷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动脉网联合主办,中国照明学会眼健康照明专业委员会、中国照明学会温州服务站、灵蓝照明、美团医药、十二毫米等提供支持。
论坛开场,中国眼谷·国际创新中心理事长、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终身名誉院长瞿佳总结了中国眼谷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同时,瞿佳院长也表示:“截至2022年,我国的近视总体发病率仍超过50%,干眼症患者超过3亿人群。全民眼健康问题依旧突出。近视防控仍面临近视环境风险因素的预判、近视临床方案的选择、近视综合防控适宜技术和针对性产品的生产及输出、近视群体防控和干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瞿佳院长呼吁,在行业端,以科研构建近视处方,以产业推动近视防控的产品普及,政企学研协同发力,让科技创新真正惠及近视防控和全民眼健康;在社会端,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加大推广科学的视力监测和干预等方式,共同筑起我国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高墙壁垒。
01
主题演讲:多元视角下的近视防控发展新趋势、新实践
演讲环节,来自科研、企业、平台等各方代表纷纷展示各自实践,并对行业未来发展各抒己见。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主任蔡建奇就当前多光谱生物效应研究与应用展开了分享。光健康是以光生物机理研究为基础,智能化应用为手段,通过对光谱能量分布、光强特性及时间周期三者的有机变化实现适于人体健康的光照方式。而光生物机理研究则是以光学与生命科学为主要结合,涵盖材料学、医学、人类工效学、心理学等的交叉学科研究。
由于涉及产品物理特性以及人体生物特性,光生物机理研究的技术瓶颈在于人体光生物响应评价的精度低、指标无法溯源,精准的光照量效模型难以建立。而蔡建奇团队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逐渐建立起了技术检测标准以及覆盖2万余人以上的多达500万例人眼在不同时间段的视功能变化数据。通过对光谱、光强、时间周期三者深度耦合的关系研究,其团队最终实现了健康光照模型的建立,并树立起对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并用于指导教室照明灯、手机产品、国防产品等的开发。
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省眼科医院近视屈光主任丁辉分享了当前数字疗法在近视防控领域的应用。她指出,数字疗法可为近视防控精准干预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并可有效降低防控成本。

2022年1月,海南首次把数字疗法写入了《海南省数字健康“十四五”发展规划》。数字疗法首次被列入省级规划。2022年10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加快推进数字疗法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支持数字疗法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也是全球首个围绕数字疗法产业的全周期政策文件。眼科更是数字疗法9大专业应用方向之一,海南因此设有眼科数字疗法临床试验中心。未来,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省眼科医院将进一步配置AI辅助眼健康管理系统,以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美团医药健康事业部眼部健康行业运营负责人马婷表示,2024年,美团将到店医美医疗、到家买药业务合并成立美团医药健康事业部,部门已收录包括眼科医院、眼科门诊诊所、眼镜店、视光中心在内的15W眼健康服务机构。目前美团医药健康正与行业合作伙伴一起构建近视防控新服务,如共建知识科普以解决家长用户信息获取问题、共建机构服务标准以助力家长用户更快捷决策、共建近视防控服务保障为家长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近视防控专科副主任刘新婷提到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大量近视防控的产品,但在近视防控产品之外,临床还有一些用于干预患者近视进程的生活方式。其中要点,一是建立视觉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进行个性化近视干预;二是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连续用眼30~40分钟,应休息远眺10分钟;保持合理用眼距离,做到“一尺一拳一寸”;三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四是管控环境因素,例如调整采光与照明、调整课桌椅高度、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光源项目负责人王都阳同样强调了环境因素管控的重要性。其表示,人眼对黄光波段光色敏感,但是长期以来,黄光LED的电光转换效率不到10%。而如今,通过硅基氮化镓黄光LED,已经在2024年实现黄光发光效率转换高达30%。同时,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该材料特性,整合相关技术优势,从而实现了波谱较窄、色纯度较高,发光效率更高,可运用于近视防控、老年性黄斑病变、降低干眼症炎症、减轻疲劳以及皮肤疾病(痤疮、脱发)等多个领域。

十二毫米健康科技(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鑫磊则从监测角度出发,开展了主题分享。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目前存在的一大核心难题是“有定性-无定量”的问题。而(医疗级)定量监测设备的缺乏将导致出现无法获得用眼的行为和环境数据、无法定量分析危险因素、无法定量制定和落实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十二毫米开发了近视危险因素监测仪,可用于定量分析用眼参数。该产品利用多种传感器,连续获取并记录真实的用眼习惯和用眼环境数据,量化用眼参数,并可采集危险因素数据,用于跟踪干预方案实施情况,从而形成负反馈。该产品配合数字疗法,可以有效改变患者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02
圆桌对话:近视防控迎来技术突破,数智实践造就更好未来
除主题演讲外,该论坛还设置了两场圆桌对话。第一场圆桌对话以科技创新,近视防控的技术突破与数智实践为主题,邀请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主任蔡建奇、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省眼科医院近视屈光主任丁辉、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近视防控专科副主任刘新婷、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光源项目负责人王都阳、十二毫米健康科技(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鑫磊进行探讨。首尔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照明学会眼健康照明专委会委员、秘书王梓桓担任本场圆桌主持。

提问环节中,对于健康光照这一问题,蔡建奇提到,近视虽涉及原发性因素,但是受后天环境影响较大,当前显示和照明技术一定程度加剧了近视的发生。照明、显示领域发展光健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用户视觉健康。王都阳补充指出,重要的找到其中的原理,在特定场景下使用特定光。赵鑫磊表示,在动物试验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人体试验,以验证产品的优劣极为重要。而这也意味着需要进行一定的学科协作,去证实或证伪。
针对现有产品如何推动临床进展,丁辉指出,目前创新技术产品的出现正在进一步丰富防控体系。如在筛查诊断方面,进一步定量实现了筛查诊断效率和精准性的提升;革新技术的应用也在增强原有应用的治疗效果并能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刘新婷则指出,目前临床正在对创新产品开展大量真实世界研究,以真正地指导未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态势下,近视防控与AI的结合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与会嘉宾提到,人工智能“黑箱”算法问题仍需多加注意。但毫无疑问的是,AI正在进一步提升医生效率,助力其更好地管理患者。
第二场圆桌近视防控的临床实践与医企协同为主题,邀请了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主任张晓峰,武汉眼视光医院院长文源静,苏州九龙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牛燕,巨象眼科品牌创始人朱剑武开展分享。该圆桌由中国眼谷商贸推广部副总监、眼谷严选副总经理任全担任主持。

就如何建立科学的防控价值观,张晓峰指出目前家长对于近视防控的观点尚未有效形成。近视防控当前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通过科普宣传,可以将正确的近视防控理念带给学生。目前苏州部分试点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源静指出,抓小抓早抓关键尤为重要。武汉目前筛查学生50万人次,覆盖非大学的所有教育体系,并通过科普馆实验器材对近视的模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牛燕表示,苏州自2006年开展“健康66”活动,开展对所有学生群体的近视筛查。并于今年将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以促进学生户外活动。但当前也存在筛查后的早期干预不足等问题。朱剑武则指出当前近视防控复杂的光学设计眼镜产品可能反倒影响青少年的眼健康。
针对如何打造创新产品,与会嘉宾指出,科研进展指导着创新产品的研发,而创新产品研发过程中临床反馈将更好地引导产品的设计,打造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光学设计产品。要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需要企业研发人员与临床医生工作者共同协作。
近视防控需要产业端、社会端的共同努力。当前,随着近视防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科研学术进展、创新数智化产品的出现,对“眼健康”重视程度的加深,近视这一难题正在迎来更多创新解法,我们也期待未来的青少年有一个“更清晰”的世界。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