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益处多!安徽医科大学潘海峰教授团队在超30万人群队列研究发现健康睡眠结合适度运动可显著降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
2024年10月16日
近日,安徽医科大学倪婧/潘海峰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BMC Medicine》(中科院一区,7.00分)上在线发表题为《Sleep patterns, physical activity, 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incident rheumatoid arthriti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性论文。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0.5%-1.0%,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肥胖问题的日益严重,RA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均有所上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有效识别并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对减轻RA的疾病负担显得尤为关键。在诸多常见生活方式中,睡眠和体力活动与机体的炎症免疫密切相关。昼夜节律紊乱会破坏免疫耐受性,进而加剧炎症反应;而适度的体力活动可通过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发挥其抗炎作用。既往人群研究多数采用单一睡眠特征指标,且未考虑其与体力活动、遗传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本研究在大规模前瞻性队列中全面探究睡眠、体力活动、遗传风险对RA发病的独立及联合作用,并评估在不同类别遗传风险人群中坚持两种健康生活方式可获得的收益。经过12.5年平均随访,363,211基线参与者中共有4262例新发RA病例被确诊。采用五种睡眠特征(睡眠时长、睡眠类型、失眠、打鼾及日间嗜睡)计算个体睡眠综合评分,并根据其得分将参与者分为三种睡眠模式组:不健康睡眠模式(4.20%)、中等健康睡眠模式(57.80%)及健康睡眠模式组(38.00%)。RA遗传评分在不同睡眠模式组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研究基于不同类型强度活动频次及时长计算每个个体的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s, METs),并根据国际IPAQ指南将参与者分为低、中和高体力活动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7-8小时睡眠时长(HR=0.77, 95%CI=0.72-0.82)、无失眠(HR=0.75, 95%CI=0.69-0.81)、无日间嗜睡(HR=0.76, 95%CI=0.65-0.89)均可降低RA的发生风险。健康睡眠得分和睡眠模式与RA发病风险均呈现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Ptrend<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图表明体力活动与RA发病风险呈现非线性的关系,中度体力活动(MET: 600-3000分钟/周)能降低其15%的发病风险(HR=0.85, 95%CI=0.79-0.92)。以体力活动的五分位间距将研究对象分为Q1-Q5五类,Q3组RA发病风险最低,是Q1组的0.84倍(95%CI=0.76-0.92)。(表1, 图1)![图片]()
![图片]()
分层分析显示,健康睡眠模式在不同的体力活动和遗传风险组别中均可降低RA的发病风险。具体而言,在中度健康及较差的睡眠模式群体中,中度体力活动展现出有效降低RA发病风险的益处。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等遗传风险评分的个体中,体力活动的保护作用尤为明显,进一步强调了体力活动在预防RA方面的积极作用(图2)。根据睡眠模式和体力活动将参与者分为六组,分析两种生活方式对RA风险的联合影响。与睡眠模式差且身体活动低/高的个体相比,有健康睡眠模式和中等体力活动的个体罹患RA的风险最低(HR=0.49;95%CI=0.41-0.59)。中等健康睡眠模式与身体活动低/高组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 RERI)为0.45(95% CI=0.02-0.87)。此外,该研究未观察到睡眠模式、体力活动与RA遗传易感性之间存在加性或乘性相互作用,说明睡眠模式和体力活动可独立遗传因素影响RA发生。 ![图片]()
研究团队结合两种生活方式和遗传评分估计了发生RA的10年绝对风险,发现坚持两种健康生活方式在不同遗传负荷参与者中均可有效降低RA的发生,其中低遗传负荷组人群的10年绝对发病风险最低。与采取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相比,坚持两种健康生活方式在遗传低、中、高风险人群中绝对风险降低值分别为9.49 /1000人年、10.44 /1000人年 、10.58 /1000人年。(图3)本研究表明,健康睡眠模式和中度体力活动对预防RA具有积极作用,并可部分抵消由遗传因素可导致的个体罹患RA的风险。因此,积极推广健康睡眠习惯以及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对减轻RA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