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Feisha Zhao博士从美国归国,在深圳创办了致力于大分子创新药研发的公司康桥生物,担任董事长兼CEO。在回国前,赵博士曾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学习免疫学及免疫网络学说理论以及在抗病毒新药的应用。随后就职于礼来、默沙东等美国大型药企,参与和领导针对新药靶点的管线研发,曾对新型免疫检查点LIGHT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而后则开始针对LIGHT、GITR等靶点进行新药研发,目前已有管线在美国进入临床研发阶段。赵博士在默沙东工作期间,中国还没有一款PD-1药物上市,大分子创新药在国内处于萌芽期。偶然之下,赵博士得知她大学同窗的父亲罹患肺癌,却得不到PD-1这样的新型药物的治疗,意识到国内创新药市场的空缺与落后,也因此埋下了回国创业的种子,希望能够研发创新药为中国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带着这份初心和在美国积累下的丰富的新药研发实战经验与管理能力,赵博士回国成立了康桥生物。康桥生物在成立之初,还有Dr. Paul Lombrosol和王韶山博士作为科学顾问加入,由此完善了康桥生物的核心创始团队。Dr. Paul Lombrosol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曾在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Dr. Greengard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现任耶鲁大学医学院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王韶山博士则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原为美国制药公司Biogen的项目研发负责人,主要研究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曾参与和领导了小分子或大分子生物制剂的临床前药效验证和安全毒理评价。不过,作为2021年成立的大分子创新药公司,康桥生物回国后面临的是激烈的行业竞争。当时,国内已有多款PD-1药物上市,大量企业涌入PD-1药物市场,导致市场饱和与内卷。许多企业的研发集中在TIGIT、LAG-3等少数几个热门靶点上,导致了创新药领域中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真正能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并不多。康桥生物想构筑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激烈的竞争中寻找自己的差异化,找到有力的创新策略。“CTLA-4、LAG-3等这些在未来有望被批准成药的靶点,大部分是调节T细胞功能。与以往以T细胞调节为主的免疫检查点不同,新的调节机制可能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康桥生物所聚焦的新一代免疫检查点调节剂,关注新的免疫检查点,特别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调节机制,以及PD-1之外其他靶点的调节问题。” 赵博士介绍道。在这一逻辑之下,康桥生物以研发第二代免疫调节新药为目标,专注于探索PD-1无法治疗的疾病领域与新的致病靶点,避免陷入与国内其他企业的内卷竞争中。赵博士说:“我们认识到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肿瘤微环境,需要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康桥生物的研究侧重于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调节,这可能为治疗PD-1无效的肿瘤提供新思路。”目前,康桥生物有十个在研管线,其中九个针对恶性肿瘤,一个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