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青少年因长期情绪低落被诊断为抑郁症时,他可能已经遭受了数月的痛苦;当一位老人出现认知衰退迹象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窗口;当职场人因焦虑引发肠胃不适反复就医时,可能从未意识到病因在于心理……精神健康问题的隐蔽性、诊断的主观性以及传统量表筛查的滞后性,正成为全球心理健康领域的核心痛点。
“精神疾病的诊断至今仍高度依赖医生经验与患者主观描述,缺乏客观依据。我们想做的,是像体温计测量发烧一样,用客观生理指标量化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指导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汇心健康CEO王玉轩在访谈中如此定义公司的使命。
汇心健康是国内少数从严肃医疗技术、生理信号维度切入精神心理健康诊疗的科技企业。其核心团队由精神医学专家、生物算法工程师和人工智能科学家组成,历经近十年研发,构建了以“庄周心身大模型——生理指标+长时程”为底层的情绪的客观量化技术体系,目前已覆盖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六大病种。在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公共卫生挑战的当下,这家公司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重构精神心理问题的诊疗模型?其商业化路径规划又能否打破行业“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01
诊断之痛,当“主观经验”遇上“复杂共病”
全球精神卫生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近10亿人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但其中超过70%的患者未获得有效诊断和治疗。在中国,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焦虑障碍达7.6%,而精神科医生仅6.4万名,平均每10万人拥有医生数不足国际标准的一半。
传统精神科诊断主要依赖医生问诊,通过症状核对与量表评分完成,但这一过程存在三大局限:
● 主观性强:患者表述易受社会期望、偏见以及认知状态影响;
● 量化不足:难以客观量化病情轻重与药物疗效;
● 效率较低:精神科医生对患者的首诊常需1小时以上,时间成本较高。
“医生问诊时,患者可能因病耻感隐瞒症状,或因记忆偏差无法准确描述病史。而抑郁、焦虑等疾病常与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共病,进一步增加鉴别难度。”
■ 从“群体标准”到“个体基线”
现代医学体系一直致力于寻找生物标志物。然而,精神医学领域的进展却不尽如人意。因为不同于大多数躯体疾病都有一个“群体标准常模”,精神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以抑郁症为例,有人嗜睡,有人失眠;有人沉默寡言,有人焦躁不安。只有通过长时程监测,为每位患者建立“个人健康基线”,才能够辅助医生制定针对性方案。
■ 医患协作的“数据桥梁”
该技术就像一位“隐形医生”,全天候记录患者的行为与生理数据,为医生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从而助力更精准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制定。就诊时,医生可调取患者日常数据的可视化图表(如睡眠周期图、活动热力图),快速定位问题;同时,结合数据讨论治疗方案,能增强患者对病情的理解,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就像心内科医生需要心电图,我们希望通过生理指标为精神心理健康建立客观的‘临床检验标准’。” 王玉轩解释道。为此,汇心健康搭建了跨学科合作的团队,成员包括精神医学、心理学、生物算法、生物医学工程和AI大数据等领域的专家,且团队稳定合作已有近十年。
当前,汇心健康的技术已经在小规模范围内进行了验证,并在多个病种上积累了超过2万例的病例。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在情绪相关障碍,如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的客观评估方面,效果显著。
一项研究显示,该技术的生理检测准确率与临床资深专家团队背靠背比对的一致率达到了89.3%,甚至优于一线基层医生的表现。这一成果为汇心健康在未来的大规模临床验证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Shui. X., et al, 2025)
02
庄周心身大模型,从客观量化起步
痛点明晰,无论是市场还是发出警报的公共卫生系统,都在呼唤一套能够客观量化精神心理状态的体系。这正是汇心健康的核心技术——庄周心身大模型的初衷。
■ 基于自主神经系统和生物节律
庄周心身大模型选择了自主神经系统状态测量和生物节律监测的方向。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与自主神经系统紧密相连,共同调节身体的应激反应和多种生理、心理功能,在情绪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生物节律系统则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激素水平的平衡及大脑的神经活动来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的紊乱与抑郁症、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密切关联。
以抑郁症为例,研究发现:生物节律紊乱在抑郁症患者中普遍存在,且是抑郁症的重要临床特征及其病理生理机制之一,与抑郁症的发病、临床表现、共病、预后、复发、社会功能等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具有夜晚型生物节律特点、睡眠节律紊乱、日间睡眠过度、日间或季节性情绪变化等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病情更严重、治疗效果更差、自杀风险更高、残留症状更多、痊愈率更低。
■ 临床可解释性与“可穿戴化”的落地
从技术到成型的产品,又是另一道关卡。
汇心健康团队在日常真实场景下实现长时程采样时,面临了无法控制条件的难题,包括运动干扰、检测环境复杂、高噪声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团队在生物算法、硬件和软件层面进行了深入研发,不断迭代多模态融合分析技术(生理、心理和行为数据),并聚焦精神疾病的生物数据特征识别技术和算法模型,以便适合各类场景的软硬件调校能力,迅速开发相应的产品解决方案。
在推动技术的临床可解释性方面,团队也做了大量工作。医学的严谨性要求新技术必须经过严格的循证过程才能应用于临床。汇心健康从基础底层技术入手,逐步克服了硬件、软件和算法等方面的困难;在抑郁等疾病的客观测量方面效果明确,得到了临床专家的认可,发表了系列学术文章。当前,汇心健康正在推动多中心多病种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形成专家共识,以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并最终纳入临床指南。
03
从个体化诊断到精准治疗的循证之路
一切精准诊断的最终目标都是更好地服务于治疗。
结合多模态感知、脑机接口、情感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技术以及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汇心健康革命性地建立了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精准个性化AI自适应生物反馈系统。基于可穿戴移动传感的非介入式神经测量技术,将医用级高精度多种生理参数集成在可穿戴终端上,使脑科学技术走出实验室,实现对神经生理指标的连续测量,捕捉人体的生物节律特征,从而显著提高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的治疗效果;采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据个体的生理反应特征自适应调节,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治疗程式。其精准、高效、普惠的特点,提升了创新技术应用的可及性,能够在医院内和医院外各类场景中发挥价值。
04
广阔市场:从严肃医疗到泛心理健康场景
产品形态,图片源自汇心健康
据北医六院《柳叶刀-精神医学》发表的全国流调结果,我国成人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6.6%,约1.9亿人。其中,抑郁症人群7750万人,焦虑障碍人群8660万人,睡眠障碍人群更是超过2亿人,疾病的社会负担巨大。这些人群可治疗且具备付费意愿与付费能力,而当前诊疗方式却传统而单一,是一个巨大的且急需创新技术的领域。
国家卫健委将2025年至2027年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要求个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
在市场需求与政策要求的双重驱动下,精神医学诊疗的创新技术推广迫在眉睫。
汇心健康弥补了既往脑科学技术难以走出实验室、真正“非侵扰”地进行检测的空白,致力于打造客观量化的生理标志物体系及个体化心身大模型,从而建立基于客观生理标志物的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化、量化指标体系,以及基于该量化指标体系的个性化干预方案,有助于提升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与工作效率、并低成本普惠地应用到三级预防体系和院外筛查、社区精神康复人群的日常随访等场景中。
此外,该技术还将拓展到教育、社会风险人群管理、生产安全、养老、职业心理健康和军事等多个行业场景。目前汇心健康在国央企职业心理健康、安全生产、司法监管场所及军事应用等方向上已经实现产品和技术服务落地,并拥有标杆示范项目。
未来,将通过严肃医疗辐射影响大健康消费群体的模式,打造心理健康人群的“智能情绪体温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