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又一风口!千亿代糖市场,明星产品爆发在即!
2024年9月23日
![图片]()
“代糖”通常是指替代蔗糖、葡萄糖等传统糖类发挥甜味作用的食品添加剂,具有低热量或无热量的特点。
随着社会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代糖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被广泛应用于饮料、甜品、糖果等食品之中。
据统计,2022年全球代糖产品市场规模为189.6亿美元(约合1336亿元人民币),中国代糖产品的市场规模约为70亿元人民币。
代糖一般被分为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而根据分子大小和结构类型的差异,天然代糖又可分为单糖、低聚糖、糖醇、糖苷和甜蛋白质五种类型。
与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人工代糖相比,天然代糖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被一致认为是更具潜力的代糖品种。
不过,因曾长期依赖从植物中提取,天然代糖价格普遍较高,为大范围应用带来阻碍。
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合成为天然代糖提供了更加高效的生产方法,大大降低了制取成本,助推下游市场的快速发展。
作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我国代糖总产量多年来居世界第一,借助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的技术变革,各企业正在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新型代糖产品,持续推动行业发展。
最完美的蔗糖替代者——D-阿洛酮糖
D-阿洛酮糖是一种自然界中存在但含量极少的一类单糖,其甜度为蔗糖的70%,但热量仅为蔗糖的0.3%,具有热量低、稳定性高、无吸湿性等优点。
因具有与蔗糖极为相近的口感及容积特性,D-阿洛酮糖成为当下最为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墨西哥、智利等多个国家已经批准D-阿洛酮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国家卫健委于2024年5月发布公告,将“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被列入食品工业用酶制剂新品种,被视为D-阿洛酮糖将在国内获批的重要信号。
目前,D-阿洛酮糖的现价约在3万元/吨,生物合成已成为主流方法,随着合成生物学推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其未来价格有望降至1万元/吨左右,极大拓宽下游应用场景。
据统计,2023年全球D-阿洛酮糖市场规模达到了1.73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5.44亿美元,届时我国D-阿洛酮糖市场规模也将超过1亿美元。
当前全球主要生产厂商包括日本松谷(Matustani Chemical)、英国泰莱(Tate&lyle)、韩国三养(Samyang)、百龙创园、保龄宝等少数几家企业,三元生物、金达威、微元合成等多家公司正在加速扩张产能。
更养生的糖——D-塔格糖
D-塔格糖是一种天然的稀有单糖,结构与阿洛酮糖相似,其甜度是蔗糖的92%,热量只有蔗糖的三分之一。
不仅如此,D-塔格糖还具备抑制血糖、改善肠道菌群、抗龋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有益的生理功能。
早在2001年,D-塔格糖便通过了美国的安全认定,此后在澳大利亚、韩国、欧洲等地也相继获批。
2014年,我国批准D-塔格糖作为食品新原料,允许其在除了婴幼儿食品之外的各类食品中使用。
市场机构预测,全球塔格糖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1.55亿美元扩大到2033年的2.43亿美元。
不过,受制于制备工艺上的挑战,D-塔格糖生产成本较高,动辄20-30万元/吨的昂贵价格为大规模应用带来阻力。
相较于天然提取和化学合成,近年来兴起生物合成法因条件温和、副产物少等优势而备受关注。
目前,生物法合成D-塔格糖普遍采用以D-半乳糖为底物,而D-半乳糖成本较高,限制了D-塔格糖的推广应用,
未来,以果糖、乳糖、麦芽糊精和淀粉等廉价底物生产D-塔格糖成为重要方向,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为更多的解决方案带来可能。
美国Bonummose公司是全球领先的D-塔格糖生产企业,其声称具有专利酶技术,可以利用植物淀粉大规模生产塔格糖,生产成本降至2美元/kg以下,获得了美国糖业巨头ASR集团和知名糖果公司好时的投资。
在国内,林路生物、盈嘉合生、三元生物、益恒源等多家企业也在布局生物合成D-塔格糖,其中林路生物已完成了年产500吨生产线的建设,成为国内第一家塔格糖规模化生产企业。
老糖新生——甜菊糖苷
甜菊糖苷是从甜叶菊的叶、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成分,其甜度为蔗糖甜度的200~300倍,热量仅为蔗糖的1/250左右。
据记载,人类食用甜菊糖苷的历史已有数百年,是继甘蔗、甜菜糖之外的“世界第三糖源”。
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甜味剂,甜菊糖苷已在美国、中国、欧盟、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
华福证券的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甜菊糖苷的市场规模已达5.7亿美元,2027年预计可达10亿美元左右,我国有望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不过,与蔗糖相比,甜菊糖苷呈现出明显的后苦味,且存在挂舌感,提高了消费者的接受门槛。
近年来,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生产工艺,相较于传统提取法,在经济、环保、效率、规模等方面均有优势,此外,还助推了口感的改善。
据悉,甜菊糖苷M(Reb M)是甜菊糖苷中口感最好的组分,但在甜叶菊中含量极低,而合成生物方法为这一稀缺成分的大规模制备提供路径,产出率可达植物提取法的50倍。
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甜菊糖苷产能接近10000吨左右,主要生产厂商包括莱茵生物、浩天药业和晨光生物等,均采用传统植提法。
而弈柯莱生物、三元生物、盈嘉合生等企业布局的生物合成甜菊糖苷则因成本、纯度以及风味上的优势展现出更大的潜力,有望改变中国以及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
最有前景的甜蛋白——巴西甜蛋白
巴西甜蛋白是从一种非洲西部野生植物果实中提取的甜味蛋白质,甜度约为蔗糖的500-2000倍,是人类已知的最甜的天然物质之一。
巴西甜蛋白基本没有金属味、后苦味等口感,且拥有甜味持久和增添风味等优势,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领域。
数据显示,2023年巴西甜蛋白的全球市场规模为5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规模将达到7.9亿美元。
由于地处偏远且数量有限,传统植物提取方法面临高昂的种植、采集和运输成本,因此一些生物科技公司转向通过生物发酵、转基因工程等方法制备巴西甜蛋白。
美国公司Oobli通过精密发酵技术,使用酵母生产巴西甜蛋白,目前已筹集了3190万美元的资金。
2024年3月,Oobli使用该方法生产的新型甜味蛋白获FDA GRAS(公认安全)认证,成为业内首家,标志着生物合成巴西甜蛋白的合规性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添加了巴西甜蛋白的甜冰茶、柠檬水和巧克力棒等产品已经问世,公司还与跨国食品企业Grupo Bimbo 建立了伙伴关系。
今年5月,合成生物龙头Ginkgo Bioworks与GreenLab达成合作,双方通过提高玉米粒中巴西甜蛋白的表达以及精密发酵技术,共同致力于巴西甜蛋白的商业规模生产。
此外,Cweet、Sweegen、Novel Foods Group等企业也在通过生物合成的方法推动规模化生产巴西甜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