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雷军再次刷屏。
27日晚间,小米召开发布会,发布旗舰产品小米SU7 Ultra,这辆“地表最快的四门量产车”定价52.99万元,开售两小时大定突破10000台。
如此火爆的销售情况大大超出了市场甚至雷军本人此前的预期,此前雷军表示:“1万台的全年销售目标,已有9成把握”。
小米此前推出的SU7,更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界的现象级产品,据统计,自2024年3月上市至12月底,小米SU7累计销量达139487辆。
从充满质疑到销量爆满,小米造车这步棋可谓大获成功,而背后的种种因素,为当下的合成生物学产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样本。
在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合成生物学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美元。
然而,这个充满潜力的技术在食品饮料、医药健康、能源化工、美妆护理等领域的渗透率仍有待提高,一批相关企业正不遗余力地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而小米和雷军的成功启示我们,通过做到极致性价比、创新营销方式和构建开放协同的生态网络,即便是后发者仍旧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为行业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极致性价比,破解商业化困局
提起小米,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超高的性价比,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提供尽可能高质量的产品。
无论是其首款手机小米1以1999元的价格拥有当时市面旗舰几乎同样的配置,还是52.99万元的小米SU7 Ultra在性能、科技和豪华程度上比肩百万级车型,小米始终贯彻着物有所值的理念。

对于合成生物学企业来说,这一朴素的道理同样适用——将生物技术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高附加值,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黄金钥匙。
合成生物学产品往往承载着颠覆性创新的潜力:从定制化药物到零碳生物燃料,从可降解材料到植物基蛋白,而要将其成功商业化,则需要符合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如果无法在同类产品上做的更低的价格,那么即使采用再高大上的技术,可能都无法获得产业化上的成功。
市场更希望的是,企业运用技术突破成本瓶颈,以普惠价格重塑传统产业逻辑,而非支付高昂但不见实际效用的“技术溢价”。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性价比并非暗示要进行“内卷”,不择手段压低价格抢占市场,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做到价值与价格的匹配,就算贵也要贵得有道理。
当前的市场,并非简单的“消费降级”或“消费升级”就可以概括,更深层的变化是,消费者更加理性清醒,正如一句流行语:“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
在此基础上,合成生物学更需要贯彻性价比思维,让这场生命科学的革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切实利好。
创新传播,凝聚行业共识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好产品自己会说话”早已不成立,酒香也怕巷子深。
作为汽车产业的新人,小米没有急着铺开经销商销售渠道,而是直接以互联网思维,绕道开卷“品牌力+营销力+产品力”,在全网抢占用户心智。
对于尚处早期阶段的合成生物学产业而言,这一启示更具有现实意义——当公众对创新产品仍存在认知差时,通过线上广泛传播达成市场影响。
而同样是线上,雷军又通过塑造个人IP进行差异化竞争,为品牌传播提供重要推手。
在短视频平台,雷军本人出境,从亲自为车主开车门、到工厂生产线考察,再到驾驶小米SU7上赛道飘逸,立下亲民形象,不断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这背后,是小米和雷军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与极致满足,并通过具象化价值向市场传达清晰信息,激发了公众对品牌的共鸣。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由于认知和背景的不同,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消费者往往难以理解彼此的诉求,存在极大的信息壁垒,阻碍行业发展。
这个时候,就需求个人IP或关键KOL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符号,弥合不同领域的偏见、连接技术愿景与大众想象,凝聚行业共识。
合成生物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融合了技术创新、伦理监管、生态保护、国际合作的系统性工程
我们期待行业中的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公共议题讨论,为合成生物吸引更多关注,推动技术创新与社会认知协同提升,使行业良性发展。
生态构建,打造协同价值网络
小米su7能够大获成功,离不开小米在供应链和生态管理上的长期积累。
自2021年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投资的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30多家,涉及电池、模拟芯片、MCU、激光雷达、功率器件、MLCC等多个领域。
这种全面布局的策略使得小米汽车能够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掌握主动权,确保零部件的供应稳定和质量可靠,甚至生态链企业间技术共享,资源共享。
而小米汽车也不仅仅是一辆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生活空间。凭借在手机和家居电子设备领域的深耕,小米汽车打造了“人车家”的全生态场景,大大增强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对于合成生物学,构建产业生态,同样具有巨大价值。
目前,在北京、深圳、天津、常德等地,已围绕合成生物学进行深度布局,借助政策牵引、平台搭建、场景开放等方式,推动合成生物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规模化应用。
各地通过引入研发机构与产业合作伙伴,强化科技创新、成果检验、项目孵化、人才落地等能力,有效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合成生物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公司层面,也涌现出凯赛生物、华恒生物、华熙生物、嘉必优、华大基因等行业龙头,它们充分发挥带领作用,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作。
在合成生物驱动的底层技术变革下,唯有持续创新、开放协同的参与者才能真正把握时代机遇,驶向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