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基金委官网发布《《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征订通知》,据通知,《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预计于2025年1月中旬正式出版,届时将以电子和纸质两种形式同步刊出,纸质版48元\套,电子版可通过基金委门户网站在线阅览。

图片

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5年指南发布时间的确定,也意味着迈入新一年的国自然申请季了!很多机构也已经开展过动员大会了。你准备好了吗?还没有新的选题吗?不如试试「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近年来微生物学、医学、基因学等领域最引人关注的研究焦点之一,与人类多种代谢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国自然基金申请上也十分给力。2023年批准的国自然项目中,有197个项目与肠道菌群有关,位居国自然热点前列。

在Pubmed中搜索关键词“Gut microbiota”,仅2023年就有13,762篇文章发表,2024年截至目前已发表10,867篇,屡屡登上Science、Nature、Cell期刊,比如:2024年1月4日,《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揭示菌群依赖性T细胞反应,促进免疫治疗引发的结肠炎[1]。2024年1月26日,《Cell》双发,聚焦肠菌研究,揭示肠道感染免疫和肠肝轴新机制[2, 3]

除了容易见刊之外,肠道菌群的实验设计非常灵活,与许多方向(如中药学、代谢生理、食品科学、肿瘤、微生物等)都可以相关联,是许多疾病防控的新方向,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图片

近日,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员们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刊物《Cell Discovery》发表了题为“Gut microbiota-derived indole-3-acetic acid suppresses high myopia progression by promoting type I collagen synthesis”的研究论文,为高度近视(HM)发病机制中的肠道微生物群-眼轴提供了新的见解,并提出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和补充吲哚来干预HM的新策略。


肠道菌群与眼睛是如何联系起来的?相关研究该如何开展呢?

图片

一、研究背景

高度近视(HM)是指屈光度(D)≤-6.00或眼轴(AL)≥26mm的一种严重近视形式,常伴有多种眼部的并发症(如青光眼、白内障和黄斑变性等),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对HM患者还没有有效或安全的治疗方法,所以有必要阐明其潜在的机制,探索有效的预防、治疗策略来延缓HM的发生和发展。

HM特征为眼轴过度伸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巩膜变薄。而细胞外基质(ECM)重塑,尤其是I型胶原蛋白改变,可导致巩膜厚度变薄。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是维持体内平衡的关键环境因素,与眼部健康的联系逐渐受到重视,但其在HM中的作用尚待探索。


二、研究方法与结论


1、HM的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研究方法:

(1)收集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

(2)探究HM与HC(健康对照组)的α多样性(如Chao1和Shannon)和β多样性(如PCoA和ANOSIM),以评估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对比微生物组成上的差异。

(3)分析前20种富集菌群的科、属分布,并鉴定与HM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4)基于GWAS数据和双样本MR分析,探究近视与肠道菌群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并通过IVW鉴定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论:

HM和HC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组成不同。14种细菌与近视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其中HM中Akkermansia(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一种对多种疾病有影响的益生菌)显著减少,与AL呈负相关,而其他菌属增加。表明Akkermansia对近视有保护作用。

图片

2、肠道菌群稳态是维持巩膜中COL1A1表达以延缓HM的必要条件


研究方法:

(1)对C57BL/6J野生型小鼠进行一周的抗生素混合(ABX)干预后,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评估ABX对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2)ABX干预一周后,对小鼠进行粪便菌群移植(FMT)——将HC健康者和HM近视者的粪便悬浮液分别喂养小鼠,分为FMTHC组和FMTHM组。通过16S rRNA测序检测小鼠菌群变化,并进行α多样性和PCoA分析,以确认菌群组间差异。

(3)对三组小鼠(FMTHC组、FMTHM组、ABX组和对照组)进行透镜诱导近视(LIM)建模,监测记录各组小鼠D、AL变化,来对比不同组别间近视进展差异。

(4)检测对比三组巩膜组织中COL1A1(巩膜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的表达水平,以分析肠道菌群对巩膜的影响。


研究结论:通过FMTHC干预,可恢复小鼠菌群稳态,并可通过影响巩膜结构,缓解小鼠的近视发展。


图片

3、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血浆3-IAA水平降低


研究方法:

(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HM、HC组的血浆样本进行代谢物组学分析,共鉴定出193种代谢物,并分为17个功能群。

(2)OPLS-DA初步评估HM组和HC组间的代谢物差异,并进行相对丰度分析。

(3)对代谢物(如吲哚-3丙酸、己二酸和吲哚-3-乙酸(3-IAA))与近视严重程度(如AL、D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Akkermansia丰度与3-IAA水平的相关性。

(4)把HM、HC组的粪便样本,通过粪菌移植给LIM小鼠。检测对比两组小鼠的3-IAA水平。


研究结论:HM组血浆中3-IAA水平下降,且与近视严重程度和肠道菌群丰度(如Akkermansia)相关。


图片

4、补充3-IAA可通过上调巩膜中COL1A1的表达来缓解HM的进展


究方法:

(1)建立近视模型,在诱导前7天对小鼠进行4周的3-IAA灌胃处理。

(2)定期测量记录小鼠的体重、D、AL变化。收集血液和巩膜组织样本,检测3-IAA的浓度变化。通过qPCR和WesternBlot检测COL1A1等关键基因的水平变化。


研究结论:补充3-IAA可降低近视屈光参差、缩短眼轴拉长、缓解巩膜中COL1A1的下降水平,在近视发生发展中起积极作用。


图片

5、3-IAA在体外独立于芳香烃受体(AHR)途径,促COL1A1表达


研究方法:

(1)适量浓度的3-IAA处理人胚胎眼巩膜成纤维细胞(hfsf)细胞。通过qRT-PCR检测COL1A1 mRNA水平,并检测AHR靶基因CYP1A1 mRNA表达,以验证是否激活AHR信号通路。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3-IAA干预对COL1A1蛋白表达的影响。

(2)利用siRNA技术特异性敲除hfsf细胞中的AHR基因,然后3-IAA再次处理,检测COL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


研究结论:3-IAA对COL1A1表达的影响独立于AHR信号传导。


图片

6、3-IAA通过增加启动子SP1的富集,以激活COL1A1的转录表达


研究方法:

(1)3-IAA处理后,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fsf细胞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如SP1、SP3、SMADs、c-JUN)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变化。

(2)设计并合成针对SP1的siRNA,转染至hfsf细胞中敲除SP1,然后检测3-IAA对COL1A1表达的影响是否消除。

(3)提取COL1A1编码序列上游的核苷酸序列(如2500-bp区域),通过JASPAR等数据库预测和分析SP1的结合位点,并确定SP1在COL1A1启动子区域的潜在结合位点。

(4)采用CUT&Tag技术(一种新型的检测目标蛋白质与染色质DNA相互作用的技术)检测3-IAA处理前后,SP1与COL1A1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情况。并量化分析SP1在COL1A1启动子区域的富集程度。

(5)构建报告基因系统,检测COL1A1启动子的活性,并对比在3-IAA处理下,报告基因活性变化。进一步验证预测的SP1结合位点对COL1A1启动子活性影响及转录调控作用。


研究结论:3-IAA通过增加SP1在COL1A1启动子区域的富集,进而促进COL1A1转录。


图片

三、小结


HM不仅是一种眼部疾病,而是肠道和眼睛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HM进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益生菌丰度显著降低、3-IAA水平显著下降。相反,当HM模型小鼠接受健康供体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时,3-IAA血浆水平增加,HM进展延缓,同时巩膜中COL1A1表达上调。

此外,机制上也证实了3-IAA通过促进SP1在COL1A1启动子的富集而激活COL1A1的转录,以延缓HM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为HM发病机制中的肠道微生物群-眼轴提供了新的见解,提出了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和补充吲哚来干预HM的新策略。

图片

参考来源:

[1] Bernard C. Lo et al., Microbiota-dependent activation of CD4+ T cells induces CTLA-4 blockade–associated colitis via Fcγreceptors. Science 383, 62-70 (2024).

[2] Wu M, et al. Gut complement induced by the microbiota combats pathogens and spares commensals. Cell. 2024.

[3] Kim G, et al. Gut-liver axis calibrates intestinal stem cell fitness. Cell. 2024.

[4] Li H, et al. Gut microbiota-derived indole-3-acetic acid suppresses high myopia progression by promoting type I collagen synthesis. Cell Discov. 2024 Aug 27;10(1):89.


撰写:彤彤
编辑:小饼干
授权转载等事宜请联系梅斯学术管理员
梅斯学术管理员微信:Wsp15190409831,备注学术转载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2025年国自然系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