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税的大棒 挥到了牙科的头上
这一周全世界最大的新闻焦点,非特朗普和他的关税大棒莫属。
4月2日,美国颁布“对等关税”新政令,从4月5日起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从价关税;对部分贸易伙伴实行特定税率,加征更高关税。中国作为其大棒挥向的重点国家,在此前已有的20%基础上,再度加征34%从价关税。截至发稿时,美国对华关税已经飙升至104%。
不同于2018年的沟通优先对抗原则,这一次中国的反制措施可谓直接强硬。4月4日,中方迅速发布一系列反制决定,包括但不限于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发稿时已升至84%)关税等管制措施。从目前中美两国的资本市场反馈来看,相信这也只是一个开始。

此般不留余地,意味着中美之间的升级贸易战正式打响,双方脱钩可能性无限增大。
具体来看,美对华关税中,大部分药品(包含各类化药、疫苗、生物制品等)以及维生素类、氨基酸类、激素类、抗生素和抗感染类等原料药暂时是在豁免名单,而医疗器械不包括在内。同样的,牙科产品也在征税名单之列。
而中国的反制关税则将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都列入收税名单,此外还有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等关税外制裁。
最大消费市场与最大工业国产生直接对抗,全世界的进出口贸易都将陷入不稳定状态。换句话说,这场关税贸易之战很有可能会从中美之间逐渐燃烧至有贸易合作的各个国家。
口腔是国内进口市占率优势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回合反制开始后,全球的口腔与医疗供应链企业的股价普遍下跌,也意味着在这场愈演愈烈的贸易核战中,口腔市场很难规避影响。
02
口腔门诊的材料成本将如何变化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牙科器械耗材约6-8亿美元,占牙科进口总额的20%-25%,仅次于德国和瑞士。2024年维持在9亿美元之下,增速小于5%,增量持续下降。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整理,2023年美国进口口腔器械备案数量约200-250项,包含首次注册、延续注册以及变更备案。受到NMPA优先审批国产器械,以及中美贸易竞争导致对美国进口的高端设备备案更为严格的政策影响,2024年总量会出现小幅度下滑,预计在180-220项之间。
品类分布方面,种植体及外科器械占比25%-30%(Nobel Biocare, Zimmer Biomet);隐形正畸与矫治器占比20%-25%(Align Technology);数字化设备占比30%-35%(iTero, Carestream Dental);牙科材料与耗材占比15%-20%(3M ESPE, Ultradent)。
综合来看,AI诊断软件以及隐形矫治等美国高端技术产品,目前的可替代性依然较弱。而中低端市场被国产及欧洲品牌挤压的速度不断加快。口扫仪及CBCT等数字化设备备案占比提升,树脂及牙科手机等传统耗材备案减少。

另外,接下来的关税战新战场不排除会发生在美国顺差达2941亿美元的服务贸易领域,也是刺向美国“七寸”的利刃。若中国决意反击,来自美国的口腔数字化服务产品交易同样难以幸免。
不过,目前关税政策主要针对原产地,对于将部分产品生产转移到中国境内的境外医疗器械企业来说,目前暂时没有太大影响。商务部也已经表示,对于在中国境内有生产链的外资企业,会继续给于稳定支持。
除了美国外,产品在中国口腔医疗器械市场占据较大份额的还有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以及韩国,也是民营口腔诊所普遍倾向的性价比更优选择。
目前,中国与欧洲国家及韩国方面的关税趋势尚不明朗,也没有人知道未来是否会因美国方面的施压而发生消极改变。中国的口腔医疗买家日常使用的设备材料成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绑在了关税炸弹的引线上。
03
平行进口&国产自强
面对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未来不确定性,进口厂商们自然要先积极做好市场方面的沟通与调整,以降低其产品在华销售出现结构性变化的概率。而与此同时,国内一直存在的“抢”进口生意的市场活动,也会在这场贸易海啸中寻找做大做强的机会。
在最近的几场国内口腔展上,进口品牌的“平行进口种植体”成为了争议焦点,在相关品牌展台附近,都有不少平行进口植体的销售商家进行销售宣传,价格的优惠力度很大。
所谓的平行进口,就是指未经权利主体或者其被许可人的同意,将权利主体在境外生产或销售的合法商品通过海关进口到本国境内进行销售的跨境贸易方式。
目前,中国是通过涉案商标的来源识别、质量保证和商誉承载三大功能是否受到损害,来对平行进口的商品进行司法判定。在一定情况下,平行进口的商品是具有相应合法性的。而当这种合法性与看重其价格优势的市场需求产生空间链接时,平行进口的产品就会有发展空间。

不过,平行进口医疗器械因具有未经权利主体同意的属性,也就不在权利主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中,无法获得代理商同等的售后服务,存在保障瑕疵。
当然,在这一贸易动荡中,最具优势和考验并存的还是本土制造商的国货品牌。一旦口腔上游市场的现存结构真的被骤然打破,国产品牌越可靠,就越能够将服务断点稳定在可控的损失范围内。
事实上,全球供应链都在经历区域化的重塑,相比扩大进口贸易,很多国家都开始侧重于给本国的器械生产更多发展空间。
从种植牙集采开始,国家就在积极为技术质量可靠、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器械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快国产替代进口的布局脚步。作为承接国内市场的主力,接下来口腔医疗国货的成长必然要被提升到一个更快的速度,加速淘汰低产品力选手,尽早建立起能扛起国内市场大梁的品牌产业链。
更重要的是,所谓的“卡脖子”不是只会发生在技术层面上,还有对规则的影响力乃至话语权。如果说之前国产品牌还在不断的出海中努力触碰牙科市场的标准真理,那么这一次的贸易事变,就是倒逼大家在国内市场打破并建立一个新的真理标准。
放弃被动的幻想,才能走向成熟的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