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械追踪

 

No.1 / 数问生物子痫前期家用自测产品获批上市

近日,数问生物宣布其专利保护的孕妇子痫前期家用自测产品娴宫主(CercaTest Red)在中国通过了药监局评审获得了许可上市的注册证,成为全球首个除医疗机构使用外还可用于孕妇自测和家用的子痫前期诊断产品。

子痫前期属于孕妇特有的疾病,俗称“妊娠中毒症”,表现为怀孕20周之后,出现血压升高、伴有蛋白尿或身体其它系统器官出现异常,具有症状复杂多样不规律、病程变化快、危害严重的特点。

子痫前期是最常见的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并发症,在全球孕妇中的发病率约为2%~8%,子痫前期和子痫每年导致近8万孕妇和50万胎儿死亡,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由于子痫前期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且个体的首发症状表现不一,病程进展不规律,光靠定期医院产检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娴宫主本次获药监局注册批准的应用场景包括居家自测,让子痫前期检测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两次医院产检之间孕妇也可以在家里自己检测,帮助医生和孕妇及时发现子痫前期、尽早干预控制子痫前期,避免严重后果。

No.2 / 欧加隆益立妥在华商业上市

近日,欧加隆中国宣布,创新降脂单片复方制剂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钙片 (Ⅱ)(益立妥)正式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

益立妥以单片复方制剂的形式将两种经典的降脂成分依折麦布和阿托伐他汀合二为一,为进一步提升降脂强度和治疗依从性带来助力。研究显示,依折麦布与阿托伐他汀的联用能够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幅达54%,且其安全性与服用阿托伐他汀单药相当。2023年,益立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企业动态

 

No.1 / 飞利浦2024Q2财报:全球利润率、订单量显著增长,中国稍显低迷

医疗仪器巨头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NYSE:PHG)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在三个月内,集团收入同比增长2%(剔除货币影响),达到45亿欧元(49亿美元)。

财报发布后,市场反应积极,股价在一天内飙升13.4%。可比订单量增长了9%,营业收入为8.16亿欧元,高于上一年的2.21亿欧元,而调整后EBITA利润率上升到销售额的11.1%。

飞利浦首席执行官罗伊·雅各布斯(Roy Jakobs)认为公司业绩表现强劲,指出北美地区的订单量增长尤为强劲,并强调该公司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在充满挑战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飞利浦在全球许多市场都实现了增长,但“部分被中国市场的下滑所抵消”,中国市场销售额从2023年第二季度的7.15亿欧元(7.75亿美元)下降到2024年第二季的6.51亿欧元(7.05亿美元)。飞利浦将中国视为“一个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和基础吸引力的增长市场”,但也指出中国近期的医疗反腐运动短期内影响了医院订单的交付时间。飞利浦的个人健康和互联护理业务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尤其不足。

No.2 / 数十亿美元!GSK与顶级风投Flagship达成药物开发协议

葛兰素史克(LSE/NYSE:GSK)与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创新孵化平台Flagship Pioneering达成一项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协议,GSK和Flagship最初将共同提供高达1.5亿美元的预付款,目的是从Flagship支持的40多家公司中确定最有前景的概念和研究目标。

合作旨在开发多达10种新药或疫苗,每种药物或疫苗都将由GSK独家选择进行进一步开发。根据协议,对于每个GSK未来获得的项目,Flagship及其支持的公司将有资格从GSK获得高达7.2亿美元的预付款、开发和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临床前资金和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Flagship Pioneering于2000年成立,迄今已帮助设立了100多个科学项目,为其孵化的公司注入了超过38亿美元的资本,同时吸引了超过270亿美元的外部机构投资。该公司旗下公司目前包括Foghorn Therapeutics(NASDAQ:FHTX)、莫德纳(NASDAQ:MRNA)、Omega Therapeutiics(NASDAQ:OMGA)、Sana Biotechnology(NASDAQ:Sana)、Generate Biomedicines、Inari、Indigo Agriculture和Tessera Therapeutic。

 

行业政策

 

No.1 / 2024年上半年医药出口回归常态化,同比增长1.91%

2024年7月30日,信息部发布2024年上半年医药外贸情况简报。

2024年上半年,中国在全球市场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977.55亿美元,同比下降1.87%。其中进口额451.76亿美元,同比下降5.93%;出口额525.79亿美元,同比增长1.91%。

出口方面,经历疫情后,我国医药出口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常态化回归。当前医药出口呈四个主要特点:

①占出口比重40%的原料药出口价格呈企稳回升态势,出口额增幅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13%,对整体出口企稳起到关键性作用;

②西成药、医用耗材、诊断设备等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③欧盟、美国市场复苏较快,分别增长3.8%、5.2%,抵消了印度、日本市场的低迷;

④东盟、南美市场平稳增长的趋势延续,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深化。

进口方面,受国产创新药、生物药、仿制药进口替代因素影响,西成药进口额下降17.51%,本土药企新药研发能力提升和集采政策的双重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国产药品的市场份额,预计药品进口与下降趋势仍将延续。

产品方面,上半年中药类产品出口额26.57亿美元,同比下降6.99%;西药类产品出口额269.37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额339.76亿美元,同比增长3.12%。

市场方面,在欧盟、美国、拉丁美洲、印度、非洲、俄罗斯市场,出口中药类产品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一带一路”、欧盟、美国、东盟、韩国、拉丁美洲、非洲市场,西药类产品出口呈现量价齐增态势。我国出口医疗器械类产品在“一带一路”、欧盟、美国、东盟、拉丁美洲、印度市场出口额同比均有增长。

No.2 / 卫健委通报2023年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

2024年7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通报2023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的函》,2023年度参评医院2062家,县域覆盖率98.6%。

根据卫健委2016年印发的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其中,基本标准相当于二级医院能力,推荐标准相当于三级医院能力),2023年度参评的2062家县医院中,有1894家(占比91.85%)符合基本标准,其中1163家(占比56.40%)符合推荐标准,较2022年度分别增加38家、199家。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科室设置和诊疗能力进一步提升;诊疗数量和效率持续提升,平均每家县医院诊疗人次为37.01万,与2022年度基本持平;

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保持平稳,入出院诊断、手术前后诊断、病理临床诊断等符合率均稳定在95%以上,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县级医院信息化水平、临床规范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平均每家县医院年收入约为3.5亿元,医疗收入占比79.97%,其中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为31.67%。每百元医疗收入中卫生材料费用消耗24.52元,36个监测单病种中,29个病种平均住院费用较2022年度下降,其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腹股沟疝等24个病种平均费用降幅超过10%。

县域龙头和城乡纽带作用不断凸显。1928家(占比93.50%)县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双向转诊人次数达到832万人次,其中,向城市医院上转和接收乡镇卫生院上转人次数为424万,向乡镇卫生院下转和接收城市医院下转人次数为408万。县医院能力建设重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目前,县医院专科建设还存在短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人才短缺问题依旧存在,设置配备与临床需要不匹配。下一步将继续构建稳定合理的人才梯队,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连续性,落实县医院在人才招聘等方面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