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去医院,血常规竟然不能确诊是不是流感?
2025年1月24日
近来季节交替,流感肆虐,当患者因发烧前往医院就诊时,血常规检查往往是医生开具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那为什么医生都这么喜欢开血常规呢?血常规又在流感诊断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呢?流感主要是病毒引发的呼吸道感染疾病,诊断一般可以分为临床诊断与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依赖流行接触史、病史及症状。举个例子,某地区流感盛行时,若一个班级十几个孩子发烧,其中一个确诊流感,其他有发热、咳嗽、肌肉痛症状的孩子,很可能也感染流感。而病原学诊断则类似新冠检测方式,依靠快速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即可确诊。检测样本取自鼻咽部分泌物,无需抽血。虽抽血虽然可以查流感相关血清抗体能从而判断是否感染过流感,但需对比急性期和恢复期抗体水平,多用于学术研究,对临床诊断意义不是很大。首先,血常规在辨别感染类型方面有一定意义:
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是医生辨别感染类型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极大。此时,医生会谨慎考虑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有效对抗可能存在的细菌感染。
反之,当白细胞计数处于正常水平或偏低,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则更大。尽管这一结果不能确凿地诊断为流感,但却能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大大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使后续的检查与治疗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避免盲目用药和不必要的检查。
其次,血常规可以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血常规检查的意义远不止于判断感染类型,它还能对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血小板异常等潜在问题。这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本身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临床意义尤为显著。例如,一位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感染流感后,若血常规检查显示其存在贫血症状,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就能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在积极治疗流感的同时兼顾纠正贫血问题。又或者,若患者白细胞过高,可能意味着存在严重炎症反应或感染扩散;若白细胞过低,则提示机体抵抗力差,容易合并其他感染。这些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此一来,便能有效避免因只专注于治疗流感,而忽视患者其他健康问题,进而引发潜在健康隐患的情况发生,真正实现对患者健康的全方位守护。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查在流感诊断这一复杂的过程中,犹如一位默默奉献的助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虽不能直接确诊流感,但通过辨别感染类型,为医生提供了初步的诊断方向;同时,又能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助力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确保治疗方案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因此,当患者面对血常规检查时,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如此才能获得更为精准、有效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