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The Lancet近日发表了第二版《柳叶刀》青少年健康重大报告。该报告是首篇在全流程各个阶段都优先考虑并切实落实青少年群体参与的全球性重大报告,来自超过36个国家的青少年和青年人是本篇重大报告的核心。有多位青年委员参与了报告的筹备。我们与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委员、墨尔本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李泺开启了对话,来看看青年委员是如何参与委员会工作的,报告是如何听取各地青年人声音的。识别文中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阅原文。


在第二届《柳叶刀》青少年健康委员会中,有多位青年委员参加。这些青年委员的组成是怎样的?您和其他青年委员是如何受邀成为委员会成员的?

 

李泺:本届《柳叶刀》青少年健康委员会吸纳了十多位青年委员,都是通过“滚雪球”的推荐方式选出的。核心团队先找出在青少年健康研究或倡导方面活跃的年轻人,再由他们和其他资深成员推荐合适的人选。我是在墨尔本大学读公共卫生研究生时,经过全球著名青少年健康专家George Patton教授(已故)提名加入的。其他青年委员也是类似流程,由现任成员或资深顾问推荐,秘书处确认专业背景和多样性后发出邀请。


因为推荐人来自不同学科和机构,这批青年委员在年龄、地区和文化背景上非常多样化,但都不超过35岁。大家来自世界各地,如东亚、南亚、非洲、欧洲、拉美等等。有的已经是开展科研项目的青年医生,有的还在医学院、公共卫生或社会科学领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从项目进行的四年里,很多青年委员已经从学生成长为在国际组织中工作的青年政策官员或项目负责人。


您在委员会中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李泺:从项目初期到结束,我与Alex Eezh教授共同领导了“全球大趋势”工作组,其核心目标是理解未来数十年10-24岁的青少年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其中,我负责统筹各地区青少年人口比例的变化预测。比如,许多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欧洲)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退;然而,在非洲和东南亚,青少年人口却快速增长,教育、医疗和就业体系必须提前作出调整。


除此之外,我负责报告中“数字健康”章节的初稿,探究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报告提出,在缺乏共识和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在“即使证据不足也应及早保护青少年”(谨慎原则)与“避免因过度限制而无意中伤害青少年”之间取得平衡。既要通过数字素养教育守住安全底线,也要避免一味封堵造成的资源剥夺,更要鼓励利用技术创新支持学习和心理支持,帮助青年从消费者成长为创造者。


我也参与设计并执行了“青年解决方案实验室”,该项目旨在让青年自己描述当地青少年面临的重要健康调整,并提出他们自己认为紧急且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青年委员共同绘制议题地图,共同参加多轮讨论及投票,最终选出五项最大需求的解决方案,为各国政府提供可直接试点的“青年版本”政策清单。


总体来说,我在委员会中的工作围绕趋势判断、政策设计和青年参与三条主线展开。整个委员会始终倡导:让青年定义问题,也参与解决方案,并通过跨学科合作把研究转化为政策建议,推动全球青少年健康议程从“为青年”走向“与青年共创”


对于社交媒体和科技对青少年福祉影响,在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或切实体验到的有哪些?


李泺:在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中,我认为社交媒体和科技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明显且复杂。


一方面,社交媒体能够为青少年提供自我表达和社交联结的重要空间。例如,在疫情期间,我本人以及身边许多同辈甚至更年轻的初高中学生,通过微信等平台在线分享自己的感受、艺术创作或运动打卡,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同龄人的积极互动。这种线上“社交”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有效缓解了孤独与焦虑情绪。


另一方面,我也目睹了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日常工作和调研中,我接触到的一些年轻人反映,他们难以抵挡短视频和社交软件无处不在的推送信息。尽管社交媒体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得以了解不同人的生活,但平台的推送机制却容易导致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手机,夜间难以入睡,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此外,平台上的信息有时真假难辨,加之青少年上网缺乏监管,一些别有用心的成年人可能乘机加以利用。


我还观察到,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例如AI工具的普及)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了新的便利,如AI辅助学习工具帮助他们更高效地掌握知识点。但同时也存在“知识速食化”的现象,即青少年过度依赖技术工具提供的标准答案,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这一趋势同样值得警惕。


综合来说,社交媒体和科技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伴随显著的风险。这种复杂性提醒我们,青少年与数字世界互动需要恰当引导,不仅要提供保护措施,防止沉迷和负面情绪传播,还应培养青少年的数字素养与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利用技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联结。


对于青年解决方案实验室,委员会是怎么有这个想法的?是如何设计的?


李泺:青年解决方案实验室(Youth Solutions Lab,YSL)的设想源于委员会在筹备报告过程中意识到:如果要让青少年健康与福祉议题真正反映当代青年的所思所需,必须把青少年本人的声音纳入议程设定与方案设计环节。为此,委员会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及纽约大学The GovLab (The Governance Lab,政府实验室)建立三方合作框架,面向全球网络可及性较高、年龄在16–20岁的青年开展深度参与。项目采用三步设计。


第一步:聚焦议题

10位青年委员和GovLab工作人员一起,通过文献回顾、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梳理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问题。接着通过线上投票,选出最紧迫的五个议题,并指出了对个人数据再利用的关注点。


第二步:共创孵化

委员们动员各自网络,多渠道招募青年参与者,确保六大地区(包括北美、西欧、拉美、亚太等)都有代表。入选者需提前提交对分配议题的初步想法,再在各区域两小时的线上讨论中进一步完善,并表达对数据再利用的态度和想法。


第三步:优选整合

所有讨论结束后,通过问卷投票,对61条方案按可行性和影响力排序。我们将相似方案归类,总结重点,提出可行的后续步骤。最终形成的五项优先解决方案(如心理健康同伴支持、线上技能互助平台等)及青年关于数据隐私的观点被写入报告,为各国政府提供了可直接试行的青年共创政策建议。


这个过程不仅让青年主导议题设定,还增强了他们对数据权益的认识,为未来持续参与打下了基础。


怎样联系到不同国家的青少年并采访他们?问题是如何设计的?


李泺:为了在全球范围内采访青少年,我们采用了四步策略:搭建全球青年组织地图、申请与初筛、分地区讨论会、优选与总结。(注:大部分基础工作Govlab完成请看参考文献,但青年委员参与到每一个步骤)


第一步:搭建全球青年组织地图
项目开始,The GovLab、UNICEF及委员会青年委员合作,通过搜索、访谈和推荐,绘制了一张覆盖六大联合国官方语言区域、每个大区至少20家机构的青年组织列表。入选标准侧重三点:一是曾举办过健康或福祉主题的青年论坛;二是具备与国际机构协作经验;三是能够触达常被排除在此类活动之外的边缘青年(如乡村、残障或少数族裔群体)。与此同时,UNICEF、孕产妇、新生儿和儿童健康伙伴关系(PMNCH)和全球融资机制(GFF)的全球青年网络也同步转发招募帖文,确保多层次、多语种、多平台的扩散效果。


第二步:申请与初筛

首先请申请人按照重要性排序五个宏观议题(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教育与就业鸿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气候行动中的青年参与、健康生活方式与营养),而后用Likert量表评估所分配议题的严重程度,并提交2–3条具体改进思路。我们重点关注填答质量而非语言流利度,确保不同教育背景的青年都能清晰表达诉求。完成在线调查后,依据投票热度、方案可操作性与议题差异度,确定了进入下一轮共创的候选者及最终五大优先主题。


第三步:分地区讨论会
入选者被分配到北美—西欧、拉美—加勒比、东欧—中亚、中东—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太六大时区友好小组。实验室开始前,每位青年需在线提交对指定议题的个人愿景草案。随后,我们举办六场2小时线上共创工作坊,鼓励他们在同伴讨论中细化方案,并就个人数据再利用(data reuse)表达立场。


第四步:优选与总结
全部实验室结束后,我们通过事后问卷让参与者再次投票,将61条草案按影响力、可行性和创新性排序;并与合作伙伴进行深度讨论,剔除在工作坊环境下可能造成再度创伤或伦理风险过高的话题(如性别暴力),最终凝练出五项高优先级解决方案。


整体访谈问卷遵循以下准则:先用排序题让青年表明宏观关注,再用量表题评估紧迫性,最后用开放题鼓励提出具体做法;同时避免把议题表述为需求,而是转化为可采取的行动,如将“心理健康需求”改为“心理健康关怀”。这一设计既方便量化比较,又能激发面向行动的创意,使后续政策建议更具实施路径与青年真实性能见度。


通过这套流程,我们不仅成功汇聚了上百位多元背景青年的观点,也为委员会报告提供了由青年共创且可直接落地的政策工具包,实现了让青年参与界定问题、共同设计解决方案的初衷。END

Youth Solution Lab References:

[1]. Chafetz H, Saxena S, Ingram TJ, Zahuranec AJ, Requejo J, Verhulst S. Designing Shared Data Futures: Engaging young people on how to re-use data responsibly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

[2]. Chafetz H, Saxena S, Ingram TJ, Zahuranec AJ, Requejo J, Choonara S, O'Sullivan M, Li L, Verhulst S. Solutions by youth for a healthier future: findings from the Youth Solutions Labs. Available at SSRN 5262686. 2025 May 20.

[3]. Chafetz H, Saxena S, Ingram TJ, Zahuranec AJ, Requejo J, Choonara S, Verhulst S. Youth Solutions Labs methods report. Available at SSRN 5262692. 2025 May 20.

图片

李泺

墨尔本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是研究量化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以及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


题图 Copyright © Nafisa Ferdous

报告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0503-3 


推荐阅读

作者采访 | 肥胖与心理等问题激增,中国青少年健康防线如何筑?

柳叶刀 | 每个孩子都尤为珍贵!优化政策,应对中国儿童青少年不断变化的健康需求

柳叶刀-公共卫生|优化干预策略,应对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


点击阅读原文查阅报告专题

关注柳叶刀服务号,探索更多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