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美国生物制药企业NEONC Technologies宣布撤回首次公开招募计划;时隔半年,这家聚焦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治疗的临床阶段药企于2025年1月再度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股票登记申请,明确以直接上市(DPO)形式登陆纳斯达克。
2025年3月24日,NEONC成功挂牌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THI),此次交易摒弃传统IPO的承销商机制,仅由Dawson James Securities旗下的RBW Capital Partners担任财务顾问。
NEONC选择直接上市(DPO)的路径颇具特殊性:与传统IPO通过承销商发行新股募资不同,DPO不发行新股,而是由现有股东直接向公众出售持股,股价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这种模式无需承销商参与股票承销,仅需财务顾问提供合规支持,彻底实现了“去中介化”——将企业价值判断完全交给市场,既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也意味着要直面更残酷的资本市场检验。
从主动撤回IPO到选择“去承销商化”的DPO路径,NEONC正以更市场化的方式迎接资本市场的考验。成功上市后的NEONC用什么回应市场期待?答案或许就藏在其研发管线的布局当中。
01
瞄准血脑屏障突破难题,
研发以POH为核心的分子包装技术
NEONC Technologies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一家专注于攻克脑肿瘤治疗难题的公司,旨在通过研发独特分子包装技术,突破血脑屏障这一关键瓶颈,实现治疗药物向大脑的精准直接递送,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血脑屏障(BBB)是内皮细胞的半透性屏障,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仅允许氧气、营养分子等必要物质通过,同时阻挡病原体、大分子及水溶性物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以维持大脑内环境的稳态平衡。这种高度选择性的生理机制,通过脑中动脉与毛细血管网络周围内皮细胞形成的紧密连接网格实现,构成了保护大脑的天然屏障。

血脑屏障(BBB)阻碍机制 来自:NEONC官网
但这一特性也成为脑部疾病治疗的重大障碍。多数药物因分子量大或水溶性强,无法有效穿透BBB。传统治疗手段如病灶内化疗、瘤内注射或植入Ommaya储液泵等,仅能针对表浅肿瘤,对深部浸润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往往束手无策。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标准治疗药物替莫唑胺(TMZ)为例,其大分子构型与水溶性特质会被BBB直接阻挡,导致药物难以抵达病灶。
基于这一困境,NEONC以紫苏醇(POH)为核心开发专有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分子特性与递送机制,突破BBB限制。
POH是从薄荷、鼠尾草、柑橘及柠檬草等植物精油中提取的单环萜烯类天然化合物,其分子结构由氢氧化物基团(氧氢共价键)、烃基(碳氢三键)及亚甲基(碳氢双键)构成。


POH工作机制 来自:NEONC官网
作为FDA批准的食品添加剂,POH兼具双重特性。一方面,BBB仅允许低分子量、亲脂性且带正电荷的分子通过,POH亲脂性优势显著,脂溶性结构使其能轻松穿透BBB的脂质双分子层;另一方面,它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治疗及预防癌症,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特点,在肿瘤,如卵巢肿瘤、食道癌、乳腺癌等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的治疗效果[1]。
02
有效绕过血脑屏障,
双核心产品精准递送至脑肿瘤
具体来看,NEONC的研究人员利用POH的小分子及亲脂性结构,使其有效绕过血脑屏障,将药物精准递送到脑肿瘤部位。同时,POH的溶剂特性使其能够包住其他分子结构,以产生混合组合治疗液,然后通过BBB递送,从而提高其疗效与治愈能力。目前,NEONC核心在研管线包括:NEO100与NEO212。
■ NEO100:超纯化POH的鼻内递送
恶性神经胶质瘤是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脑肿瘤的80%以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其恶性程度由低到高分为I~Ⅳ级。
其中Ⅳ级神经胶质瘤(如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凶险的类型,约占神经胶质瘤的50%,具有高度侵袭性,肿瘤细胞可快速向周围脑组织浸润,且常伴有血管异常增生与坏死。且由于BBB递送难以突破,导致治疗效果受限,Ⅳ级神经胶质瘤的生存率几乎未获显著改善。
而NEONC研发的NEO100为治疗带来新可能。NEO100核心成分为超纯化POH,采用鼻腔给药方式。其使用结晶中间体精制POH而成,以此生产超纯的医药级POH制剂。借助嗅觉与三叉神经通路,制剂可巧妙绕过BBB,靶向脑部肿瘤,避免口服、静脉给药的全身暴露问题。

NEO100的潜在作用机制 来自:NEONC官网
从作用机制看,NEO100具备双重优势:高浓度POH可直接抑制脑肿瘤细胞增殖;低浓度时可作为大分子药物溶剂,通过动脉内给药在BBB临时开口,帮助联合用药穿透屏障,提升治疗灵活性与协同效果。
NEO100主要针对IDH1突变体Ⅲ/Ⅳ级星形细胞瘤,是恶性神经胶质瘤领域首个探索的鼻内疗法。目前,NEO100正处于2期临床试验阶段。在先前的1期研究中,鼻内NEO100在各剂量水平下,患者均有良好耐受性,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对比历史数据,NEO100也展现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潜力。
此次推进2期试验,若后期数据理想,NEONC有望基于已明确的、可延长患者寿命的生物标志物,以及验证有效的治疗方案,获得FDA对于IDH1突变肿瘤(Ⅲ级和Ⅳ级)的治疗批准。
■ NEO212:POH与替莫唑胺的联合疗法
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脑肿瘤的标化年发病率约为4.17/10万,在全身肿瘤中位居前列。其中,替莫唑胺(TMZ)作为GBM的一线化疗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甲基化DNA抑制癌细胞增殖。
NEO212作为POH与TMZ的共价结合分子,可解决传统TMZ治疗的两大痛点:一是通过POH增强药物跨越BBB的能力,二是利用双药协同提升疗效并克服耐药性,同时拓展至脑转移瘤治疗。

NEO212的拟议作用机制 来自:NEONC官网
在递送方式上,NEO212延续了POH技术的多途径优势:鼻内给药可绕过BBB直接靶向脑部;动脉内注射能精准作用于肿瘤供血区域;而亲脂性分子结构更使其可主动穿透BBB脂质层。这一设计不仅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还显著提升了TMZ治疗窗(临床研究确定的药物在人体内既能产生预期疗效又不引发严重毒副作用的血药浓度范围)。
目前,NEO212正在开展1/2期开放标签研究临床试验,此试验将分为两阶段进行,预计持续5年。
03
涵盖中国市场的176项全球专利,
搭建多重竞争壁垒
NEONC以POH(紫苏醇)制剂技术为核心,构建起4条Ⅰ~Ⅱ期临床候选药物管线的研发体系,精准布局成人与儿童脑肿瘤不同亚型。
除了用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POH-替莫唑胺联合制剂NEO212,NEO100系列共布局3条管线。
其中,成人管线包括针对IDH1突变型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的NEO100-01/02。此外,儿童管线NEO100-03为儿科专用制剂,用于治疗儿科高级别神经胶质瘤(pHGGS),其能针对病理特征,优化鼻内给药剂量与配方,在保证BBB穿透效率的同时,降低儿童患者的用药负担。

NEONC的临床候选药物研发管线 来自:NEONC官网
在知识产权布局方面,NEONC围绕核心技术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目前拥有176项全球专利,其中126项已发布,涵盖POH分子结构、跨BBB递送技术及联合疗法等核心领域,在美、欧、中、日等主要医药市场形成全面保护网。
FDA监管层面,NEO100与NEO212已获FDA孤儿药认定,分别针对高级别神经胶质瘤及乳腺癌脑转移等适应症。同时,两款产品均进入FDA快速通道,可加速临床数据审评与上市审批流程,缩短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周期。
此外,FDA还授予NEO100-03“罕见儿科疾病认定”,这一认定让NEONC获得优先审查凭证(PRV)资格。未来药物申报上市时,NEONC可通过快速监管通道加速审批流程,助力儿童脑肿瘤治疗新方案尽早落地。
由此,NEONC通过构建“专利保护+FDA认证+管线拓展”的多重护城河,搭建起公司特有的技术+产品矩阵壁垒。未来,NEONC或可依托全球专利布局,同步推进成人与儿童适应症的监管审批,加速POH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全球商业化落地。
04
突破核心痛点,
改良制剂将拿下脑肿瘤市场增长点?
贝哲斯咨询数据显示,全球脑肿瘤治疗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31.5亿元,预计至2029年将达到62.2亿元,市场增长迅速。
在这一领域,国际制药巨头如阿斯利康、罗氏、诺华等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不仅拥有替莫唑胺等经典化疗药物的改良剂型,还在PD-L1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等新兴靶向治疗领域持续发力,以强大的研发实力、丰富的产品线和广泛的市场渠道构建市场壁垒。
与此同时,一批专注于脑肿瘤治疗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也在逐渐崭露头角,通过技术差异化切入细分赛道。以NEONC为代表,其利用独特的POH技术,建立临床候选药物管线,在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领域寻求突破。
资本层面,NEONC融资历程清晰。2023年2月完成1000万美元股权融资,由Eminent II Venture Capital等机构领投,用于NEO100的2期临床试验。2024年6月获1850万美元战略投资(投资方未披露),进一步夯实研发基础。
目前,NEONC已更新纳斯达克上市招股书,确定发行区间为11.25-13.75美元,计划发行600万股,最高募资8250万美元,资金将专项用于加速NEO100和NEO212等4条脑肿瘤临床管线研发。其POH技术在血脑屏障突破领域的差异化优势,为产品上市后抢占市场份额提供可能。
对于行业而言,无论是国际巨头的管线迭代,还是创新企业的技术突围,突破BBB递送瓶颈等行业共性问题,仍是决定脑肿瘤市场格局演变的关键。上市后的NEONC能否凭借POH技术在快速增长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我们拭目以待。
* 参考资料:
[1]张媛,颜承云.载紫苏醇线粒体靶向脂质体(POH/DPT-LN)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作用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4,41(03):380-387.DOI:10.16190/j.cnki.45-1211/r.2024.03.009.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