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日报》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邓子新院士名为“发展合成生物产业,浙江大有可为”的文章。


他提到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通过生物制造替代传统化工,可大幅降低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破解资源环境的困局。

例如,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能实现生物基尼龙的发酵合成,和传统化学合成的方式相比,大大降低了能耗和污染。据统计,目前生物制造产品平均节能减排30%—50%,未来潜力将达到50%—70%。

其次,通过开发全新合成路线,能够打破原料及产品的进口依赖,保障供应链安全。

第三,通过开发全新产品或成本更低的生产路线,快速、全面颠覆全球产品供给格局。

根据《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2024》,合成生物学全球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17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7%。

在可预见的未来,合成生物学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在2028年将成长为体量达到近500亿美元的全球性市场。

到本世纪末,合成生物将广泛应用于占全球产出1/3以上的制造业,创造价值达30万亿美元。

相比欧美,中国合成生物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上海、深圳、天津三个合成生物学的研究高地和产业重镇。

虽然我国合成生物学在某些应用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在自主底盘微生物、原始创新能力、高端人才储备、研发投入以及产业转化效率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距离。

邓子新院士还在文中表示:在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上,我认为浙江是潜力巨大的。

第一,浙江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活跃的民营资本,为合成生物技术创新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第二,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能级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深度联动,紧密的产学研协同网络加速技术转化。

第三,浙江扎实的产业基础为合成生物技术应用提供成熟场景。

第四,浙江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医美、健康食品等领域需求旺盛,驱动技术快速商业化。最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助力跨区域资源整合。

今年1月,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浙江省加快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这表明了浙江以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为抓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决心和魄力。

郑子新院士还提出了数点建议,提出浙江发展合成生物产业应重点强化“政策创新、技术攻坚与生态协同”三位一体布局:

深化合成生物学专项政策支持,设立关键技术攻关基金,突破基因编辑工具等“卡脖子”环节;

加速构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落地”全链条转化体系,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平台;

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优势,整合区域生物医药与化工产业资源,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

同步优化人才引育机制,定向培养合成生物学的复合型人才,完善生物安全与伦理治理体系,构建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