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样本冻存领域,如何避免冰晶对细胞器、细胞膜和DNA等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是样本保真保活冻存的最大挑战。传统的技术路线是沿用了60多年的玻璃化冻存技术,即添加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代表的成分作为冷冻保护剂,在低温下使液体呈现玻璃态,抑制冰晶的形成,从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

然而,复杂样本和脆弱细胞很难进入玻璃态,玻璃化冻存也不能完全避免冰晶的产生。此外,对于玻璃化保护剂,DMSO本身是一种有毒物质,对于下游应用存在一定风险(例如用在辅助生殖中会导致较高的试管婴儿流产率),而选用其他的玻璃化保护剂如乙二醇、甘油等,其冻存有效性又会大大降低。因此,传统技术对于“高效”和“安全”始终无法兼得,这是由传统技术路线的本质决定的。
赛存生物是一家专注于新一代安全型生物样本冻存液研发与生产的创新型企业,通过研究抗冻蛋白的控冰机制及原理,研制出基于控冰冻存的新一代安全型细胞冻存液。控冰冻存的原理不是抑制冰晶的生成,而是抑制冰晶的生长、形态和大小。所以,控冰冻存不依赖于玻璃化,理论上也可以实现任意样本的冻存;对于严格的应用需求,也可以做到无DMSO冻存。
赛存生物CEO孙玉玲博士告诉动脉网:“我们的技术具有颠覆性 ,这不是弯道超车,是换道超车。”然而,让我们更加好奇的是,这位创业者的自信和热情来源于何处,赛存生物又会带领中国细胞冻存开创怎样的新篇章。

   “十年磨一剑”,

从技术自信到创业自信

这次对话,是从赛存生物的创立开始的。2022年5月,控冰材料科学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健君教授与德国马普高分子所博士后、清华大学化工系材料学博士孙玉玲、中国科学院黄晓丹博士等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在北京成立赛存生物。
作为一家科学家创立的企业,赛存生物最大的优势在于深厚的科研基础,孙玉玲也称其为“十年磨一剑”。
从技术发展来看,王健君团队早在2010年就开始“提取数十种动物和植物的抗冻蛋白”的相关工作。到了2012年,团队通过研究抗冻蛋白控冰机理,发现抗冻蛋白能够紧密地结合在冰晶的表面,并能够有效地控制冰晶的生长,减少细胞和组织在冷冻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伤。2016年,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而后,团队又针对不同的抗冻蛋白的特点,基于仿生原理,在药典种筛选了能模拟抗冻蛋白的机理的不同的控冰材料,构建了“控冰材料库”。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2019年,王健君团队在《自然》杂志发布成果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水结冰过程中临界冰核的存在以及它的尺寸和过冷温度的依赖关系。
“和传统玻璃化冻存机制完全不一样的路线,用‘颠覆性’描述也不为过。”孙玉玲说道。全新的控冰冻存技术的“颠覆性”在于两点:一是实现冰晶可控。在形貌上,避免尖锐冰晶形成;在尺寸上,可控制冰晶小于300nm,同时在2h内控制冰晶尺寸不变,从而保证细胞复苏时无冷冻损伤。二是安全高效。不依赖于传统玻璃化技术,因此可以针对复杂样本和脆弱细胞实现有效冻存;不依赖于玻璃化保护剂,因此可以实现无DMSO冻存,大大提高冻存的安全性。控冰冻存是国际首创的可以同时满足“高效”和“安全”的冻存技术,理论上可以实现任意样本的冻存。
孙玉玲告诉动脉网,控冰冻存技术经历了十年的打磨,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理论闭环。也是从2019 年开始,团队才敢着手准备成果商业化。但当时的他们并不着急成立公司,而是又用了三年来打产业基础。
一方面是创始人的自我修养。孙玉玲是纯技术出身,2017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又到德国马普高分子所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工作。决定创业后,孙玉玲就开始拜访大量企业创始人和投资人,了解市场,学习产品上市进程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企业产能准备,团队先后建立起全药典辅料控冰材料库和GMP车间,为的就是确保全药典成分控冰冻存液能够实现稳定、高质量生产。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做足了准备的团队也已经完成了“从技术自信到创业自信”的闭环。依托全自主搭建的控冰冻存技术平台,赛存生物能研发和生产出全药典成分配方且“无DMSO、无血清、无蛋白、无动物源成分”的多款冻存液产品,突破玻璃化冻存的限制,大大提升冻存有效性、冻存效率和安全性。

  专注高端冻存液,

两年布局15款产品

2021年,孙玉玲从德国回来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就是为了确定赛存生物的定位以及产品布局。她告诉动脉网,赛存生物专注于高端冻存液市场,旗下业务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销售科研级、治疗级的即用型冻存液产品;二是提供与冻存环节相关的CRO定制开发服务,如为CGT等有冻存痛点需求的企业定制开发冻存液等。
而对于这样的业务布局,孙玉玲特别指出两个要点:一个是品类要全,另一个则是产品迭代要快。
先从品类来看,赛存生物已经布局15条产品管线,覆盖了免疫细胞、干细胞、工程细胞系、生殖细胞、组织和器官冻存五个应用领域。在细胞治疗领域,赛存生物开发了PBMC细胞冻存液、αβ-T细胞冻存液、干细胞冻存液、γδ-T细胞、NK细胞冻存液、iPSC冻存液等针对不同亚型的免疫细胞、干细胞的专业的冻存液产品管线,在保证安全高效冻存的前提条件下,其相关性能参数(比如冻存复苏后活率,活细胞回收率等)均优于国外垄断品牌。特别是针对NK细胞、iPSC和γδ-T细胞等脆弱细胞,目前国际和国内均无法实现有效冻存,赛存生物的对应产品大大提升了冻存有效性,实现了相关领域0-1的技术突破。
除此之外,赛存生物还针对辅助生殖赛道,布局了卵母细胞/胚胎冻存液、精子冻存液等管线,实现人类生殖细胞的安全高效冻存。另一方面,赛存还针对组织和器官等大样本保存/冻存领域投入研发。“再生医学正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其涵盖的两大核心领域——辅助生殖与组织器官移植,都展现出向更广阔空间迈进的强劲势头。”孙玉玲表示。
以辅助生殖为例,根据QY Research的统计及预测,2023年全球辅助生殖市场销售额达到了282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381亿美元。其中,卵母细胞、胚胎以及精子的安全高效冻存技术,能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育希望和选择,同时也推动了生殖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据了解,赛存生物旗下卵母细胞/胚胎冻存液处于进行Ⅲ类医疗器械阶段,预计2024年第4季度将会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精子冻存液也已完成配方定型。
再从产品迭代来看,赛存生物旗下第一代冻存液产品在2024年4月完成上市销售后,研发团队仅用了45天进行了2.0细胞冻存液的更新迭代,强大的研发技术力保证了产品的领先,赛存始终让产品保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赛存也重视各类资质的申报。目前,赛存生物的冻存液产品已经获得了多项美国FDA DMF备案和国家一类医疗器械备案,两个产品完成了一类医疗器械分类界定。这也是首家把无DMSO冻存液做入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企业,获得了国家机构和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事实上,产品的快速推进与迭代离不开背后的团队布局。目前,赛存生物生物团队发展到约40人规模,汇聚了研发、法规与质量、生产、销售与市场、人力及财务等各个关键职能领域的专业人才。据悉,2024年下半年,公司还将继续扩大销售和市场团队,希望在业务领域取得突破。

  已完成2轮数干万融资,

继续加速商业化

在2022年底,成立不到七个月的赛存生物便成功吸引了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顺利完成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2023年,赛存生物再次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据了解,这两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基于控冰技术的生物样本冻存液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及相关资质的申报,如免疫细胞冻存液、干细胞冻存液、辅助生殖相关冻存液、组织和器官冻存液等。
对孙玉玲来说,企业融资不是“为了拿钱而拿钱”。“在寻找投资人的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像寻找合适的伴侣一样,寻找那些与自己理念相同、能够共同发展的投资人。”孙玉玲说道。融资不仅仅是获取资金的过程,更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的机会。因此,在选择投资人时,她并没有局限于少数几家,而是精心挑选了多个跟投方,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投资人群体。
作为全球领先的细胞冻存液提供商,近两年来公司业务保持着高速增长。未来,赛存生物将通过集中力量攻克各类复杂样本的冻存技术,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低温储运平台。这一平台不仅能够解决生物样本长期保存的技术难题,更能够串联起整个生物医药行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赛存生物也有望将国际最领先的冻存技术广泛赋能于生物医药产业,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同样需要资本的力量。目前,赛存生物已经启动Pre-A轮融资计划。孙玉玲告诉动脉网,他们希望寻找志同道合的投资人,共同解决大器官的冻存,助力再生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