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引爆AI医疗!中国超60个医疗大模型,一文汇总!
2025年3月6日
2025一开年,DeepSeek迅速席卷全国医疗行业。超过100家医院已经部署了DeepSeek,覆盖了患者服务、科研、诊疗、办公、管理等各个方面。同时,AI医疗大模型开始井喷,今年以来,瑞金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讯飞医疗接连发布医疗大模型;而伴随着开源生态,京东健康宣布全面开源旗下“京医千询”大模型。新一波的医疗大模型应用有什么不同?智药局盘点了近年来发布的AI医疗大模型,试图找到答案。2022年12月,ChatGPT这一划时代的产品出现,如同一声惊雷开启了AI行业的新生。2023年上半年开始,ChatGPT引发了国内企业的AI医疗“百模大战”。互联网医疗公司率先响应,科研院所、医院方迅速跟进。相较于通用大模型,训练一个医疗大模型的难度并不大。绝大多数医疗大模型基于通用大模型的基座进行训练,通过领域医学数据进行微调,从而强化模型在医疗领域的专业能力。2023年发布的医疗大模型中,大多由LLaMA、ChatGLM-6B等基座微调或者预训练而来,有实力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输出大模型基座能力,例如腾讯混元大模型,华为盘古大模型等。到了2024年,医疗大模型陷入了同质化竞争,商业化难题让AI医疗大模型沉寂了一年。也是这一年,医疗大模型开始有了差异化竞争,医院和企业开始发布针对特定领域的专科大模型,精细化地整理细分知识后,发布重症、罕见病、病理学等专科模型。2025年,DeepSeek的震撼发布也让医疗健康迎来了新一波AI浪潮。由于DeepSeek的发布较短,但区别于此前的AI模型竞争,目前绝大多数公司选择接入、部署DeepSeek,正在探索新一轮的AI大模型应用。AI技术日新月异,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大模型的发展。ChatGPT爆发后,多家公司基于大模型基座+医疗数据发布行业大模型。而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只是接入、部署DeepSeek等较为初级的应用,未来有望深度结合。以DeepSeek为代表的深度推理大模型基座,可能在逻辑推理和复杂问题解决上有优势,这对医疗领域的复杂诊断和多步骤推理有帮助。DeepSeek可以结合临床指南、PubMed论文、医院私有病历库作为外部知识源,通过RAG(检索增强生成)进行深度推理。同时,AI大模型有望解析报告、CT影像、病理报告、心电信号等多模态数据,实现多维度证据链交叉验证。这一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例如清华系AI公司水木分子于近日发布 DeepSeek 版 ChatDD-R1 基座模型,赋能生物医药企业的药物研发。同样,DeepSeek的出现也促进了医疗大模型开源。例如百图生科、京东健康相继宣布开源,由闭源模型转向开源生态。DeepSeek生态开放降低了医疗大模型的部署、训练门槛,但大模型的迭代仍然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医疗大模型竞争中,掌握医疗数据的医院成为主要参与方。当前超百家医院接入DeepSeek,整合信息系统和院内数据有望进一步带来医院智能化。一方面,三甲医院覆盖的科室全面,能够提供多模态数据,如影像、病理、基因等,这对多模态大模型的训练很有帮助。此外,三甲医院的医生经验丰富,可以在模型开发中提供专业指导,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他们的反馈能优化模型,在诊断和治疗建议方面至关重要。三甲医院有较强的科研团队,能够与高校或企业合作,推动AI技术的转化应用。由此来看,医院提供数据+场景,企业提供技术的大模型开发联盟正在成为主流。稍微和AI沾点边的医疗个股股价都直线飙升,包括阿里健康、医渡科技、华大基因、卫宁健康等公司股价拉升超过50%。然而,当前AI医疗大模型一直面临着商业化难题。前不久,贝瑞基因点出了当前二级市场的炒作情绪。公司回应称:AI技术尚未成为核心业务组成部分,也未产生直接收入。这也是当前大模型的通病:拿着锤子找钉子。AI医疗舆论爆火,但缺少可商业化的产品落地。在C端,医疗大模型主要提供医疗问诊、医学科普等功能,目前并未出现类似DeepSeek、豆包等知名应用,更不用说通用大模型也未实现商业化。部分企业选择将AI和业务进行结合,为主营业务做增值,例如京东健康的“康康”,能够在用户咨询症状后立即匹配线上医生问诊以及医药送达服务。更多企业把商业化聚焦于B端,即为医院、药企、药店、体检中心提供模型服务,从而减少对C端用户的依赖。从市场反馈来看,AI大模型的实际商业回报未能满足企业预期。某医疗器械赛道的人士向智药局表示:“尽管公司有大模型相关业务,但主要是和器械进行搭售,在硬件的基础上加价卖给临床和学校,且基本上都是一锤子买卖,难以形成可持续现金流。”这也是当前的AI医疗大模型难题,一方面,企业由于害怕错过新的AI浪潮,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但另一方面,还未看到医疗大模型收费的曙光,更多只是业务锦上添花的作用,实际投入上变成了“雷声大,雨点小”。也就是说,医疗模型的竞争必定走向差异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好模型,并不一定能转化为业务价值,在复杂医疗场景中,并不是比谁的参数多,在基准测试中拿到高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此外,AI医疗健康赛道还有大模型和小模型的技术与监管的差别。以当赛道较早的颇为成熟的AI+影像赛道为例,由于入院的高门槛性,当前通过药监管局审批的AI影像器械均是单病种、特定场景的小模型。小模型需要针对特定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高精度标注,例如肺部、心血管、妇科等适应症都需要单独审批,单独拿证。尤其对于高计算需求、高预测要求的药物研发领域,例如分子生成、FEP+预测等,仍然以精度更高的小模型为主。针对严谨的医学场景,一些做法是将大模型“变小”,即为医疗大模型找到合适的场景,企业开始基于大模型发布AI医疗品牌以及应用,希望将大模型转化为商业价值。或者在模型端就切入更加细分的赛道,学习更窄的医疗知识,例如呼吸科、心血管科、儿科等,找到更落地的场景。即使如今AI医疗模式风头正盛,入局者众多,如果无法跨过商业化门槛,下一步该怎么走依然还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