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具备前沿性、战略性的新兴领域。

在技术、市场等相关因素的驱动下,我国干细胞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相关部门接连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干细胞研究加快转化应用步伐,以激发释放更大的潜力。作为一种突破性的新兴疗法,其已经在癌症、传染病、慢性病等多种复杂难治的疾病治疗中展现出不可估量的潜力。

卒中已经超越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首位的致残、致死病因。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和预后差等特点。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血管再通治疗从静脉溶栓发展到血管内治疗, 经历了30多年的研究历程,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在临床上,依旧存在患者遗憾错过血管再通时间窗或者无效再通等尚待解决的问题。

6月16日,由中国卒中学会、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办的中国卒中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2024(CSA & TISC 2024)“卒中与细胞治疗”分论坛隆重召开,探讨了细胞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应用潜力,并分享了由北京呈诺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呈诺医学”)开发的国内首个获批IND的iPSC干细胞药物临床1期的部分结果,呈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参会专家对呈诺医学研发产品的最新进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图片

 

干细胞临床研究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优化临床方案设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为本次论坛发表开幕致辞。他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面临功能重建的难题,尤其是重度患者,目前临床给予的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近年来,医学界在干细胞应用于脑卒中治疗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已经看到了一些希望。建议未来成立脑细胞治疗联盟,探讨国际动态和评价体系,推动干细胞在脑卒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驻会副理事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社长吴朝晖分享了当下中国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的管理和进展。目前,我国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有两种类型——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和国家药监局(CDE)管理下的注册临床试验,均需遵循相应的管理制度。从数据来看,CDE受理的注册临床试验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程序正在不断优化,鼓励高质量、创新性的临床研究。期盼研究成果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服务人民健康,推动临床医学发展。

图片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驻会副理事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社长吴朝晖

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生物制品临床部审评员、博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万志红博士则分享了干细胞治疗产品临床研发的审评考量。自2017年干细胞治疗的监管政策明确以来,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监管越来越完善。在干细胞的临床设计中,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剂量递增要与适应症密切相关,并保证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和长期随访工作,同时评估获益风险和临床终点关键指标。

图片

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生物制品临床部审评员、博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万志红博士

 

ALF201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初步数据显示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iPSC重编程和定向分化技术使得批量生产人体功能细胞成为可能,在多种疾病领域拥有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国内外,以美国和日本为探路者的诸多企业布局iPSC细胞治疗,依靠着生物医药行业、监管机构等多方对iPSC产业的支持,中国多家企业和机构也取得了不凡的研发进度。

受到血脑屏障等因素影响,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难以逆转,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例,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便是在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但对于已经发生的血管和神经损伤,以及超过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时间窗的患者,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据此,呈诺医学创始人、董事长、首席医学家顾雨春教授以“iPSC来源的功能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探讨”为题做主题分享。他提到,iPSC技术可实现细胞制备规模化和均一化,减少成本并提高产品一致性,有潜力推动更多的细胞创新疗法进入临床应用。iPSC来源内皮祖细胞(EPC)与中风恢复、心梗治疗及神经再生有关,能通过修复损伤内皮帮助恢复血脑屏障以控制炎症,血管新生的作用也有助于促进神经保护和修复;少突胶质细胞前体(OPC)有潜力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通过形成髓鞘来修复神经损伤;而外泌体作为无伦理争议的细胞分泌物载体工具,具有基因递送潜力,可用于定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图片北京呈诺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呈诺医学)创始人、董事长、首席医学家顾雨春教授

呈诺医学是我国干细胞产业中的领军企业。2022年4月,呈诺医学研发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iPSC来源细胞药物产品ALF201注射液(受理号:CXSL2200090)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ALF201是基于iPSC定向诱导分化得到的异体内皮祖细胞(EPCs)注射液,为全球首个获批临床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候选产品。呈诺医学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IND申报的iPS干细胞制药企业(First-In-Class),ALF201的获批也成为了我国iPSC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事件。过往试验数据表明,EPCs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许多优势,能够快速到达缺血损伤部位促进损伤血管修复,恢复血脑屏障改善脑微环境炎症;加速侧支循环建立,迅速恢复血管网络;并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修复受损神经网络;同时招募少突胶质细胞到脑损伤局部修复髓鞘,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目前,ALF201已经完成了全部1期入组。在本次“卒中与细胞治疗论坛”上,相关专家和临床中心负责人介绍了该产品的质量、工艺,并分享了部分临床研究成果。

呈诺医学执行合伙人、CMC负责人张会远博士详细阐述了iPSC来源异体内皮祖细胞注射液产品ALF201的工艺开发与质量研究情况。他指出,在ALF201的工艺开发中,需要基于对iPSC来源细胞治疗产品的深度理解,开展充分且必要的质量研究,以实现对关键工艺和物料的风险控制,从而保证产品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平衡成本效益和产品质量。

图片

呈诺医学执行合伙人、CMC负责人张会远博士

随后,部分临床中心负责人分享了ALF201的相关临床成果,初步数据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并强调了ALF20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潜力。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专家张倩教授指出,干细胞通过分化和旁分泌两个途径起作用——EPC通过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直接替代并修复损伤内皮;通过旁分泌释放营养因子、趋化因子等改善组织微环境达到修复的作用。同时,张教授还介绍了正在进行的这项临床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剂量递增型研究,主要关注点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也对初步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在入组标准上,主要为发病7天内,评分在6分至24分的患者群体。目前已完成I期全部27例受试者入组,从目前的数据情况来看,受试者接受性和依从性相对较高,期待更多的数据,给未来II期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真实世界依据。

图片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张倩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宋海庆详细分享了宣武分中心的入组、治疗和随访情况。为贴近临床有实际需求的患者群体,选择了病情相对偏重的受试者,到目前的随访阶段,观察到安全性良好,期待能给予中重度卒中的患者更多治疗选择的机会。

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宋海庆

临沂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主任王自然分享了中心11例入组患者的整体情况。因对药物质量与安全性充满信心,所以在实验中选定了NIHSS评分较高的患者入组,同时认为,尤其在重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中,ALF201能够收获更大的临床获益,弥补了目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图片

临沂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主任医师王自然

临汾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戴红果作为试验中心代表分享了入组基本情况及项目管理的经验,作为为数不多以急诊科为临床中心的研究单位,在医院多科室的协同下,共入组6例患者,患者安全性及恢复均良好。

图片临汾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戴红果

各临床中心医生均表示,目前的试验进展使人备受鼓舞,内皮祖细胞未来或许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潜力。

 

从“疯狂的疗法”

到“落地的现实”

干细胞等再生医学方法可解决损伤的修复,特别是内皮祖细胞可以修复血管内皮损伤、改善脑微循环,达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降低致残程度和复发率的临床目的,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正如赵性泉教授在论坛结束后所指出的那样,多年前曾被视为"疯狂"的细胞治疗手段,在现代iPSC等尖端技术的推动下,如今已开始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迈入临床试验阶段,具备应用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治理方式来应对像肿瘤这样的疾病,那么病人的病情可能不会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应对。因此,在未来,希望能够借助国家型疾病医学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利用我们的干细胞研究团队和联盟,在干细胞治疗领域取得突破,为中国医学界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赵性泉教授说道。

从目前ALF201的表现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产业、监管机构、创新企业等多方协同作用下,干细胞产品必将在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为患者带来更广泛的临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