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随着气温逐渐下降,甲型流行性感冒(简称甲流)进入高发期。
你是否在担心感染甲流后不知如何治疗?除了常见的奥司他韦,还有哪些药物可以对抗甲流?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甲流呢?
01
    
甲流的病因

 

与普通感冒和新冠病毒感染不同,作为一种流行性感冒,甲流高发期在冬春季节,季节性明显。

 

西医病因

甲流是由甲型 H1N1 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它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中医病因
在中医看来,甲流属于 “时行感冒”,是因为外感时行疫毒所致,而且疫毒邪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02
    
甲流的症状

 

流感多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 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
相较乙型流感而言,甲流的病程更长,且临床表现更严重,大多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细菌感染、心肌损害等,易致抽搐、病毒性肺炎等并发症 。

 

03
    

甲流的用药建议

 

抗病毒用药

 

(1)奥司他韦

 

奥司他韦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侵入邻近细胞,从而减少甲流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抑制,对甲型H1N1、甲型H3N2和乙型流感有较高的敏感性。简单来说,奥司他韦是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减少病毒扩散。

 

适用人群:≥1岁儿童及成人。

 

使用时机: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使用。

 

用法用量:≥13岁,每次75mg,一日2次,疗程5天;儿童根据体重按照说明书调整剂量。

 

注意事项:不宜与丙磺舒同时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少见不良反应包括精神方面的异常。

 

慎用及禁用人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老年人及肝功能损害患者应慎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2)玛巴洛沙韦

玛巴洛沙韦为前体药物,在体内转化为巴洛沙韦,巴洛沙韦可抑制聚合酶酸性蛋白基因转录,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简答来说,玛巴洛沙韦是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让体内不再进病毒。

 

用人群:≥5岁及以上人群。
使用时机: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
用法用量:≥5岁,每日口服剂量40mg,应整片吞服,不可掰开、压碎或咀嚼。
注意事项:不宜与乳制品、钙强化饮料同时用,会降低吸收,如必须使用,建议至少间隔5小时服用。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腹泻、支气管炎、恶心、鼻窦;少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瘙痒等超敏反应。
慎用及禁用人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老年人、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患者应慎用;对玛巴洛沙韦或其辅料过敏者禁用。

 

联合用药

 

(1)中药治本驱邪外出

 

发烧怕冷:感冒清热颗粒,风寒感冒颗粒,荆防颗粒——发汗解表,把病邪用汗法驱出体外(风寒居多);
发烧,食欲不振或恶心:小柴胡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解表退热;
咳嗽,有痰色白:橘红痰咳颗粒,半夏止咳糖浆——止咳祛痰;
咳嗽,有痰色黄:清肺抑火胶囊,咳喘宁口服液,复方鲜竹沥,小儿肺热咳喘——止咳平喘;
咽痛:蓝芩,蒲地蓝,片仔癀含片;金银花、麦冬,罗汉果煮水代茶饮——咽痛;
(2)西药缓解症状

发热:布洛芬片、对乙酰氨基酚、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II)、美林布洛芬混悬液等——解热镇痛;

 

咳嗽: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成人)、小儿愈美那敏溶液、盐酸氨溴索(痰)等——镇咳化痰。

 

04
    

甲流的预防

 

避免接触传染源

 

甲流流行时少去人员密集、通风差场所,必须去就戴口罩;不与确诊或疑似患者密切接触,家人感染应隔离,避免共用物品防传播。

 

接种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流的有效手段,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抵御病毒。每年流感季前接种,高危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等更应接种,可降低重症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
勤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 20 秒,或用含酒精洗手液;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掩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用过纸巾及时扔并洗手。

 

增强免疫力
饮食要均衡,多吃蔬果、谷物、肉鱼豆等;坚持适量运动,如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结合力量训练;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流感来袭:每10人中就有1人中招!抓住48小时黄金治疗期,别错过!.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

[2]WHO Guidelines for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Pandemic Influenza A(H1N1) 2009 and Other Influenza Virus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Feb.
[3] 中医内科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4]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来源:漱玉平民大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