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创新”以其非共识性、变革性、高风险性、颠覆性等特征,区别于一般创新性研究,通常需要特别的资助模式来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自1986年成立之初,便在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和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基金委公布的近十年数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数逐年递增,2024年基金委共接收项目申请384564项,较去年增长26.31%。动脉网制图其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资助对象为“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单位,目标是“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2024年11月,由重庆医科大学王智彪教授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单位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颅内毫米级声源点的定位引导及治疗调控系统》获得立项资助,项目直接经费8028万元。此项目聚焦神脑疾病治疗和脑科学,拟为深脑疾病治疗和脑科学研制一套兼顾无创、精准定位、精细干预及实时监控的重大科研仪器。重庆医科大学王智彪教授牵头《基于颅内毫米级声源点的定位引导及治疗调控系统》获得基金委立项资助近期,王智彪教授在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上谈及自己与聚焦超声这项中国原始创新技术的结缘背景,“36年前我还是一名妇产科主治医师,每天忙碌于手术之中。那时,我常常自问:切除器官会给患者带来什么?有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甚至保留器官。这项技术就是聚焦超声。”36年前的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几乎完全被外商独占,既没有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也没有质量认证中心。然而,正在这样艰难的时局之下,王智彪教授从无到有,带领的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基础研究深耕,终于在1999年全世界第一台聚焦超声体外对体内进行治疗的设备——海扶刀®正式取得CFDA(现NMPA)认证。2002年,该设备出口英国牛津大学,首开“中国创造”的大型高端医疗设备出口发达国家之先河。“B超、CT、磁共振、PET、质子和重离子治疗等技术,都没有诞生在中国。中国医生感到自豪的是聚焦超声技术诞生于中国,是中国医生的原始创新技术。”王智彪教授说道。此前的2011年,王智彪教授团队还曾凭借《球形聚焦集声系统的研究》获批首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项目直接经费6000万元。通过该项目的研究,王智彪教授领衔的团队建立了全球首套可产生交变超高压(-10⁸ Pa ~ 10¹⁰ Pa)、超高温(300 K ~ 6800 K)、超快加热/冷却(>10¹² K/s)的极端声学条件科学仪器“球形聚焦集声系统”,为拓宽声学领域认知边界提供了全新研究条件。目前,该仪器已面向20余家单位开放共享,合作开展课题研究92项,发表行业顶刊论文56篇,推动了相关前沿科学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基金委成立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前沿科学发现与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基于“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取得重要突破。这些突破不仅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为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的创新智慧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