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2017 年全球 COPD 发病率为3.9%,全球每年每10 万人中有 41.9 人因 COPD 死亡,是病死率最高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我国慢阻肺不仅患病率高,还有急性加重频率高,严重程度重的特点。最主要的原因是稳定期未得到规范化治疗,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的暴露,患者急性加重频率高,且严重程度较为严重。慢阻肺是目前世界三大死亡病因之一,而急性加重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医疗费用的主要支出部分。
近年来,长期使用阿奇霉素被发现可能对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有帮助。那么,这种疗法是否适合所有慢阻肺患者?它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和益处?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探讨这一话题。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危害有多大?
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指患者的症状突然恶化,通常需要额外的药物治疗或住院处理。因COPD急性加重住院的患者院内死亡率为3%~9%,这不仅威胁生命,还显著增加了经济负担。
因此,如何预防和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成为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吸入剂的规律使用、肺康复、氧疗等。然而,对于一些频繁急性加重的患者,这些方法可能不足以完全控制病情。于是,长期预防性使用阿奇霉素逐渐进入了医生和患者的视野。
阿奇霉素为何能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了抗菌作用外,还具有以下独特机制:
阿奇霉素能够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如抑制白细胞介素 (IL)-1β、IL-6 和 TNF-α 的产生,同时促进抗炎因子 IL-10 的释放。
它还能改变巨噬细胞的功能,促进其从促炎型(M1型)向抗炎型(M2型)转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病毒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主要诱因之一。阿奇霉素可通过增强鼻病毒诱导的干扰素表达,阻止病毒复制及传播。
此外,阿奇霉素还具有体外抑制多种病毒复制的能力,包括甲型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
慢阻肺患者常伴有气道黏液分泌过多,而阿奇霉素可以降低气道上皮杯状细胞黏蛋白5AC (MUC5AC) 的表达和释放,从而减少黏液分泌,改善气道通畅性。
临床证据支持阿奇霉素的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奇霉素确实可以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
2011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纳入了1142名慢阻肺患者,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每天250mg,持续一年),急性加重风险显著降低(P<0.001)。
另一项研究纳入92名过去一年急性加重≥3次的患者,治疗组口服阿奇霉素(每周三次,每次500mg)。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阿奇霉素组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减少。
一篇纳入14项RCT研究的系统性评价分析了3932例中至重度慢阻肺患者的数据,结果显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主要是大环内酯类)的患者发生至少一次急性发作的比例为47%,而安慰剂组为61%(OR 0.57,95%CI 0.42~0.78)。
如何使用阿奇霉素?
尽管阿奇霉素效果显著,但其使用剂量和疗程仍需谨慎选择。
常见方案:
每天250mg
每周三次,每次500mg
有时会采用更低剂量(如每周三次,每次250mg),以减少不良反应,但该方案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目前推荐的疗程多为12个月或更长。
研究表明,持续12个月和24个月在降低急性加重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对于频繁急性加重的患者,延长至36个月可能更有益。
长期使用阿奇霉素的潜在风险
虽然阿奇霉素疗效明确,但长期使用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需要注意:
听力下降
长期服用阿奇霉素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停药后多数可逆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长期服用阿奇霉素组听力下降概率增加5%。
肝功能损害
主要表现为肝酶升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胃肠道毒性
常见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症状,发生率一般为1%~14%。
QT间期延长
阿奇霉素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增加尖段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
耐药菌增加
研究发现,接受阿奇霉素的患者鼻咽部大环内酯类耐药细菌定植率显著更高(81% vs 41%)。
总体而言,长期使用阿奇霉素的耐受性较好,但在用药前需排除高危人群。
哪些慢阻肺患者适合使用阿奇霉素?
在最佳内科治疗(如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肺康复等)的基础上,仍然出现≥2次/年的急性加重。
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或有尖段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风险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怀疑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应在用药前进行病原菌培养,若阳性则不推荐使用阿奇霉素。
如何降低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安全,以下措施非常重要:
用药前筛查
检查听力和肝功能是否正常。
排除有尖段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风险的患者。
用药期间监测
定期检查听力、心电图、肝功能等指标。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干预或停药。
总结
长期使用阿奇霉素可以有效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尤其适用于那些频繁急性加重且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然而,这种疗法并非没有风险,可能会导致听力下降、肝功能损害、胃肠道不适、QT间期延长以及耐药菌增加等问题。
因此,在决定是否使用阿奇霉素时,医生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因素,权衡利弊后做出决策。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定期复查,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