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图片

茶碱类药物自1940年获批临床使用以来,始终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其治疗窗窄、不良反应多,但近年研究发现,低剂量茶碱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为临床应用带来新思路。本文结合最新指南和研究,系统梳理茶碱类药物的关键使用要点。


作用机制:从支气管扩张到抗炎免疫调节

传统观点认为茶碱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从而松弛气道平滑肌。但新研究揭示其多重机制:


01

抗炎作用


低浓度(5-10 mg/L)即可抑制炎症细胞(如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活化,减少细胞因子释放。


02

免疫调节


增加外周血T抑制细胞数量,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03

增强激素敏感性


逆转吸烟患者的类固醇抵抗,与吸入糖皮质激素(ICS)联用可协同抗炎。


临床应用场景:哪些患者最受益?

01

哮喘


  • 慢性持续期

作为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的辅助治疗,尤其适用于夜间症状控制不佳者。


图片


  • 急性加重期

静脉氨茶碱仍可用于对β2激动剂反应差的重症患者,但需警惕心律失常风险。


图片


02

COPD


  • 稳定期

低剂量茶碱(血药浓度5-10 mg/L)联合ICS可减少急性加重频率。


图片


  • 急性加重期

欧美指南列为二线选择,但亚洲人群因β2受体基因多态性,茶碱使用率仍较高。


03

特殊人群


  • 儿童哮喘

缓释剂型可改善夜间通气,但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9 mg/kg/次,q12h)。


  • 老年COPD

优先选择多索茶碱(心血管副作用较少)。


剂量调整:个体化用药的四大关键

01

体重与年龄


老年患者代谢率下降,剂量需减少30%-50%。


02

肝肾功能


肝硬化患者剂量减半,肌酐清除率<30 mL/min时禁用二羟丙茶碱。


03

吸烟者


需增加剂量(肝脏代谢酶CYP1A2活性增强)。


04

药物相互作用


升高血药浓度: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喹诺酮类(环丙沙星)。


降低血药浓度:苯妥英钠、利福平。


血药浓度监测:何时必须检测?

图片


警示:>60岁患者中毒风险增加3倍,建议每3-6个月监测一次。


副作用管理:这些信号需警惕!

01

心血管系统


心动过速(发生率15%)、室性心律失常(血药浓度>20 mg/L时风险骤增)。



02

神经系统


震颤、癫痫(老年患者更易发生)。


03

代谢紊乱


低钾血症(与β2激动剂联用需监测电解质)。


图片


禁忌症:未控制的心律失常、活动性消化道溃疡、癫痫。


Q

图片

与新型药物的疗效对比:茶碱是否过时?


ICS/LABA:在改善FEV1和急性加重率方面优于茶碱,但费用较高。


生物制剂:针对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更有效,但茶碱在基层医疗中仍具成本优势。


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茶碱的“老药新用”提示临床医生:


  • 精准化: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实现剂量优化。

  • 联合化:低剂量茶碱+ICS可减少激素用量。

  • 风险意识:老年、肝损、多药联用患者需重点监护。



参考文献


[1] 马晓雯,寿张轩,张夙.平喘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指导系列(三)[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3,20(10):1-16.

[2] 陈荣昌,钟南山,刘又宁等.呼吸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3] 林碧英,许惠溢.简述临床常用的三种茶碱类药物[J].海峡药学,2018,30(07):249-250.

[4] 王玉娇.茶碱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26-27.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