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七月的最后一日,思创医惠与山海数科的股权交易终于尘埃落定。


相关公告显示,山海数科(苍南国资子公司)已向思创医惠支付股权转让款人民币29959.95万元,获得思创医惠子公司医惠科技100%的股权。


自2021年来被爆医疗业务业绩造假以来,思创医惠增长失速,深陷债务泥沼。尔后四年,该企业受医疗板块业务影响连亏28亿元。


如今国资入局后,思创医惠终于觅得转机。



01

一场多赢的交易



早在今年4月,思创医惠原第一大股东已与苍南建设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将所持占总股本 5.61%的股份转让给苍南建设。加上与持股比例5.72%的苍南建设构成一致行动人的思加物联,合计持股占比 11.33%,成为思创医惠第一大股东,结束了思创医惠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的状态。


出售医惠科技是苍南国资主导的资产整合第一步。


医惠科技是思创医惠2021年财务造假事件的主要实施主体,涉及虚增营收、欺诈发行可转债等行为,导致公司被罚8570万元,原董事长遭10年市场禁入,此事件严重损害其市场信誉。而医疗信息化行业的主要客户为大型公立医院,对供应商合规性要求极高。


造假事件后,医惠科技在招投标中处于绝对劣势,营收持续大幅下降,并导致近年来持续大幅亏损。 智慧医疗业务收入三年连降,2024年营收占比降至24.66%(此前超40%)。


此番剥离子公司医惠科技,思创医惠将资源集中于RFID技术为核心的商业智能板块,公司财务表现也将大幅度改善。


至于曾经的医疗信息化龙头医惠科技。在苍南国资的规划中,医惠科技的智慧医疗技术可融入苍南智慧城市建设,与子公司山海数科主营的智慧停车、大数据服务相结合。


此外,苍南国资也可帮助医惠科技扩展医疗物联网场景(如医疗设备管理、医保结算等); 借助国有背景修复医惠科技信誉,重启医院订单资源。


终局之下,风波中的每一方都在终于找到了归宿。但若回顾最初,这场闹剧或许在开场之时便能避免。



02

从巅峰滑向深渊



将时间挪回十年前。


2015年4月,中瑞思创以 10.87亿元现金收购医惠科技100%的股权,改名为思创医惠,开了新公司在零售安防与医疗信息化的并行发展之旅。


彼时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虽位于体系化初期,但顶层设计“46312架构”已于一年前确立,移动医疗、医疗大数据等概念也在整个医疗领域兴起。


在这个时间点重押医疗信息化,中瑞思创的决策可圈可点。可问题在于,中瑞思创给得实在太多了。


作为一家医疗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医惠科技那时主营医疗信息化软硬件及系统的开发、销售、项目实施、技术服务及项目运营,均为轻资产业务。


收购发生时,医惠科技的净资产仅有2.98亿,而中瑞思创以权益法评估作价10.88亿,评估增值268.21%,资产公允价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6.49亿商誉。


为在后续补上收购的溢价,双方在收购的同时签订了《利润承诺补偿协议》。协议中思创医惠承诺在 2015年度、2016年度及2017年度三年业绩承诺期间,考核净利润应分别不低于7000万元、9500万元及12000万元。


2015年收购完成时,思创医惠的营业收入为2.06亿元,毛利率55.38%。7000万元利润、超20%的利润增长显然对它是种挑战。


借着智慧医疗的东风,思创医惠以智能开放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智能床、智能柜等医疗健康信息耗材产品的销售快速增长。年报数据显示,思创医惠2016年年收入3.4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66.40%;2017年、2018年也取得了超过20%的增速。


驶入快车道后,医惠科技也曾在技术方面快速创新。譬如,医惠科技的多学科联合会诊平台(MDT)更是国内首款只用手机即可完成会诊全流程业务、音视频实时交互、患者信息全程共享的多学科会诊协作平台,实现了随时、随地、随需的在线移动会诊以及日常的沟通协作。


AI方面,医惠科技也是业界的先驱。2016年继牵头成立“浙江省沃森智慧医疗研究院”后,又通过参股和联合创办等方式布局医疗人工智能,网罗了一大批医院、企业(如IBM沃森)、研究机构并于2016年底成功实现了国内医疗领域首家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


不过,即便拥有这般增速,思创医惠也只是在2018年勉强完成目标而已。事实上,医惠科技的财报数据已经初显端倪。


在卫宁健康、达实智能等一众HIT龙头中,医惠科技的毛利率一直排在最前面。问题在于,2015年—2018年的业绩冲刺不仅刺激营收暴涨,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坏账。但这期间,医惠科技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由3.14跌到了1.89,毛利润却不降反升,继续维持第一。


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


图片1.png

思创医惠医疗板块十年经营数据概览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东方财富网)


从财务数据来看,医惠科技在2019—2020年似乎继续享受着行业红利。这期间国家强制医院进行电子病历评级、互联互通评级等评级,确实带动了整个医疗IT行业的增长。


但实际之中,医惠科技似乎没能真正抓住这波机遇。


2021年,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思创医惠 2019—2020年财报的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多项异常线索。经会计师事务所及监管机构调研发现,思创医惠确实在这两年间进行了财务造假。


首先是虚构业务虚增收入。2019-2020年间,医惠科技与多家关联方(如杭州闻然、上海洗凡、深圳雨淋等)签订虚假合同,虚构物联网设备销售、医疗信息化服务等业务,累计虚增营业收入34,929,355.97元,虚增利润33,021,672.43元,占当期利润总额20.03%。


《每日经济新闻》曾对上海洗凡进行实地探查,发现该公司提供的地址不过是一处住宅而已。


其次是对尚未完成验收的项目提前确认收入。医惠科技通过提前确认与广东华上、河南裕景相关业务的收入、成本等方式,2020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96,468,786.13元,累计虚增成本9,228,186.66元,虚增利润83,941,383.25元,占当期利润总额67%(该数据没有计入前文图表)。


事实上,《利润承诺补偿协议》带来的繁荣并非真正的繁荣。若按真实业绩披露,医惠科技 2019-2020 年实际亏损可能超过1亿元,直接触发大额商誉减值(预计减值8亿-10亿元),导致思创医惠合并报表由盈转亏。而为了避免承担相应的责任,医惠科技的管理者们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掩盖业绩窟窿。


东窗事发,思创医惠遭遇的是灾难级的打击。尽管有许多信息科医生反馈医惠的HIS系统属实是不错的系统,但行至此时,曾经的HIT龙头可能再也无法重拾曾经的荣光。



03

医惠并非HIT的缩影



在近两年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思创医惠偏好于将其经营结果归因于环境,似乎是糟糕的HIT市场造成了今日的遭遇。


诚然,国内医疗IT行业当下确实面临瓶颈,也确有其他龙头因不善的经营情况面临退市的危机。


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各个医院对于高等级评级的追求,还是大语言模型崛起带来的医疗IT新机遇,都有望在相关解决方案成型之后,解开更为庞大的市场。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同行业的其他从业者在面临当下重重挑战时,在突破大模型、打造平台化方案方面不懈创新、不懈努力。


短期的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留着短期利益与稳定控制权,拿着长远利益进入赌局。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