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见也最凶险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持续进展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DKD 已占全球 ESRD 病因的 30%–50%,且这一比例仍在攀升。临床共识强调,现有手段——强化降糖、降压、调脂及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虽可延缓病程,却难以阻止肾功能持续恶化。因此,寻找多靶点、低毒性、可长期使用的干预手段成为肾脏病学与中医药学共同关注的焦点。
传统复方“参芪地黄汤”(SQDH)由人参、黄芪、熟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山茱萸七味主药组成,最早见于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历来被用于“益气养阴、脾肾双补”,现代临床亦证实其能减少蛋白尿、稳定肾小球滤过率。然而,SQDH 的确切作用机制始终停留在“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等宏观层面,缺乏代谢途径与分子靶点的直接证据。
近期,广西中医药大学的一项研究借助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 DKD 小鼠模型,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RT-qPCR 与 Western blot,系统阐明了 SQDH 通过重塑甘油磷脂代谢网络、恢复磷脂酰胆碱(PC)与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稳态,从而抑制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最终改善肾损伤的完整链条,为临床精准应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参芪地黄汤对DKD小鼠具有治疗作用
研究团队首先验证了 SQDH 对 DKD 小鼠的保护效应。实验小鼠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 8 周后接受 STZ 注射,成功建立“持续高血糖+显著蛋白尿”的 DKD 模型;随后模型动物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KD 模型组、厄贝沙坦阳性组(IRBE)以及 SQDH 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灌胃 8 周。结果显示,DKD 模型小鼠出现体重下降、空腹血糖升高、24 h 尿蛋白(24h-UTP)、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显著升高的典型肾损伤表型;而 SQDH 高剂量组小鼠体重回升,24h-UTP、Cr、BUN 分别下降 45%、30%、28%,血糖亦出现轻度降低,疗效与 IRBE 组相当。肾脏组织病理学(HE 与 Masson 染色)进一步证实,SQDH 明显减轻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基质增生,胶原纤维沉积显著减少,且呈现剂量依赖性。上述结果提示,SQDH 可在整体水平逆转 DKD 小鼠的“高血糖—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恶性循环,为后续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药效学基础。

参芪地黄汤对DKD小鼠肾脏组织代谢组学的影响
为了回答“SQDH 究竟改变了肾脏哪些代谢事件”,研究者对肾脏组织进行了非靶向 GC-MS 代谢组学分析。PCA 与 PLS-DA 模型显示,对照组、DKD 组与 SQDH 高剂量组的代谢轮廓显著分离,提示 SQDH 干预后肾脏代谢谱发生整体重塑。差异代谢物筛选与 KEGG 通路富集分析共同指向“甘油磷脂代谢”为最具统计学意义的通路,其次为生物素代谢及磷酸戊糖途径。由此可见,甘油磷脂代谢紊乱是 DKD 的关键代谢特征,而 SQDH 的核心作用即在于此。该发现不仅首次将传统复方与现代脂质组学技术对接,也为后续聚焦 PC/LPC 的精细研究提供了明确方向。
参芪地黄汤通过甘油磷脂代谢途径调节PC和LPC的代谢
甘油磷脂代谢是细胞膜结构维持与信号转导的枢纽,其中 PC 与 LPC 的动态平衡由 PLA2G(磷脂酶 A2G)与 LPCAT(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构成的 Lands 循环精确调控:PLA2G 催化 PC 水解生成 LPC,而 LPCAT 则催化 LPC 再酰化为 PC。代谢组学数据表明,DKD 小鼠肾脏 LPC 显著升高、PC 显著降低,提示 Lands 循环向水解方向偏移;SQDH 干预后,该趋势被完全逆转。分子水平检测证实,SQDH 高剂量组 PLA2G mRNA 及蛋白表达下降约 40%,而 LPCAT mRNA 与蛋白表达上升 1.8 倍,直接锁定 SQDH 通过“抑制 PLA2G、激活 LPCAT”重塑 Lands 循环,从而恢复 PC/LPC 稳态。PC 的回升不仅重建了膜完整性,还减少了游离 LPC 作为炎症与氧化信号分子的来源,构成 SQDH 肾保护的核心代谢机制。

参芪地黄汤抑制DKD小鼠的炎症和氧化应激
炎症与氧化应激是 DKD 进展的“双引擎”。研究观察到,DKD 小鼠肾脏 IL-1β、IL-6、TNF-α 水平较对照组升高 2–3 倍;同时,抗氧化酶 SOD、GSH-Px 活性下降 50% 左右,ROS、脂质过氧化产物 MDA 与 4-HNE 则显著累积。SQDH 高剂量干预 8 周后,炎症因子水平回落至接近正常,SOD 与 GSH-Px 活性恢复 70% 以上,ROS、MDA、4-HNE 均明显降低。机制层面,SQDH 通过恢复 PC/LPC 比例,一方面稳固膜结构、降低脂质过氧化,另一方面减少 LPC 介导的 NF-κB 信号激活,从而切断“脂质紊乱—氧化应激—炎症放大”的恶性循环。由此,SQDH 以代谢重编程为先导,协同抗氧化、抗炎效应,多层次遏制 DKD 病理进程。

小结
总之,该研究以严谨的实验设计揭示了参芪地黄汤“调脂—抗炎—抗氧化”三位一体的现代机制,为传统复方走向精准医学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也为临床医生在 DKD 综合管理方案中融入中医药元素提供了高质量循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