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医师协会2025呼吸医师年会(CACP 2025)暨第24届中国呼吸医师大会在江西南昌盛大召开。此次大会集全国呼吸学科专家于一堂“扎实推进基层呼吸健康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题,共谋呼吸发展大计。本次有幸邀请到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解立新教授向广大呼吸学者分享大会精彩内容,并就“呼吸道微生态”领域新发现传递前沿学术洞见


1.请问您对本次大会最感兴趣的或者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有哪些?


图片

解立新教授:


CACP 2025的主旨是推进基层呼吸健康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众所周知,“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其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健康照护体系,涵盖“促、防、诊、控、治、康”多个层面特别是在提升基层呼吸系统疾病照护能力方面将疾病照护从社区家庭延伸


自去年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被纳入四大慢病防治研究专项工作学会和呼吸学科领军专家们也非常重视。例如,王辰院士多年前就曾提出基层呼吸慢病照护理念CACP 2025正是围绕这一宗旨展开。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当前的工作方向与国家政策的整体布局也是一致的,即力争在2030年初步建成以县域医共体为主体的疾病诊疗体系这一目标必将推动全国医疗体系的改革因此,广大医务人员更加关注社区、县域及二级医院层面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问题。


从我们学科的体系建设来看,目前在呼吸慢病诊疗方面包括慢阻肺病、间质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结核等进行了系统布局,旨在引导大家关注呼吸疾病的健康照护问题。本次大会开幕式议题也体现了这一方向,比如群医学、共病管理、基层医疗机构质控体系以及家庭医疗体系建设等这些正是学科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2.您在大会上带来了精彩讲题“下呼吸道微生态与宿主免疫紊乱-肺损伤的核心问题”,能否请您简要介绍此讲题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


图片

解立新教授:


众所周知,人类在地球上仅存在约500万年,而保守估计,微生物已在地球上生存了约30多亿年,是一个远比人类古老的生物族群而且人体多个部位,如口腔、上下呼吸道、皮肤、肠道均存在大量微生物。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下呼吸道并非无菌环境而是存在一定数量和种类的细菌及其他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存在对我们人体的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都非常关键


近年来,尤其是2015年后,随着组学技术包括二代/三代宏基因组测序、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微生态了解日益深入也逐渐意识到,若能精确解析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非典型病原体的微生态图谱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进程的影响,将有望革新我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知。


3.我们注意到,您与其他教授团队近期在Nature子刊上合作发表了一项关于“细菌性肺炎免疫应答图谱”的研究[1],请问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什么?


图片

解立新教授:


我们团队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探索环境微生态与上下呼吸道微生态的互作、微生态与宿主免疫的互作,以及宿主免疫紊乱引起的肺损伤的正常/异常修复机制。今年1月发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的这篇文章,揭示了不同程度细菌性肺炎的差异,提示不同免疫细胞主导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机制紊乱在疾病不同时期、不同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具体来说,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新发现。首先在轻症肺炎方面,既往认为早期感染以固有免疫为主,但我们通过对肺泡灌洗液进行单细胞测序分析后发现,肺组织驻留的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及2型辅助性T细胞(Th2)可能在轻症肺炎的转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另外,在中重症肺炎方面,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是促进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髓系来源的巨噬细胞可能是导致免疫紊乱和炎症风暴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已经在探索如何调控此类巨噬细胞和极化分化;此外,补充组织来源的巨噬细胞有望成为未来生物治疗的方向之一。


因此,通过调控微生态、干预微生态-宿主免疫紊乱,进而促进肺损伤的正常修复,可能是未来重要的临床研究和干预方向。个人预计在未来5~10年,微生态调控有望成为治疗重症肺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疾病的常规手段。我们团队已开始应用噬菌体来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我们希望探索更多微生态调控手段治疗重症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实际上,消化领域在该方面的研究已先行一步,呼吸领域因其特殊性起步稍晚,但近些年呼吸领域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已呈爆发趋势。


4.在临床实践中,您认为应该如何将这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诊疗策略?未来是否有可能建立基于免疫特征的精准分型以指导临床决策?


图片

解立新教授:


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是基于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发现的现象,之后会进一步开展机制研究来阐明原理,再回归到临床实践,这是一个闭环。当前的这些研究成果提示,炎症反应的特性可能因疾病严重程度和阶段而异。例如,在重症肺炎中,组织来源的肺巨噬细胞对免疫调控至关重要,有助于疾病早期恢复;若组织来源的肺巨噬细胞细胞大量耗竭,则提示不良预后。这启示我们,补充外源性的肺组织来源的巨噬细胞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治疗方向。


其次,我们目前进行的微生态与免疫图谱相关研究,下一步目标就是阐明其具体机制。若能在未来几年内,通过学界共同努力,建立不同疾病状态和不同病程阶段的微生态图谱,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微生态-宿主免疫图谱,将有助于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揭示其机制,进而探索有效的免疫调节疗法,这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以糖皮质激素为例,其应用问题目前争议颇多。实际上,在特定阶段,如促炎反应剧烈且尚未出现明显的细胞免疫抑制或耗竭时,糖皮质激素是有效的,因为肺损伤病程中有一段时间以机化性肺炎为主;但要如何精准把握治疗时间窗仍是难点。只有通过绘制清晰的微生态与免疫图谱,找出其规律,我们才能精确界定用药的适应症和时间点,从而更合理地应用免疫调节药物,这对推动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5.最后,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和团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图片

解立新教授:


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的研究方向非常明确,即聚焦环境微生态与宿主微生态的改变,深入探究宿主呼吸道微生态引起的肺损伤的免疫互作机制,进而研究肺损伤后的正常/异常修复机制。这条主线是我们当前及未来研究的核心方向。


小结

解立新教授从大会主题出发,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分析了基层呼吸健康照护和疾病诊疗体系建设目标;同时着眼于学科前沿进展,深入解析其团队在呼吸道微生态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从解立新教授的精彩分享中可以看出,政策布局与科研探索的双轮驱动,正为提升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整体防治水平注入强大动力期待未来在政策、临床、科研的协同发力下,我国呼吸疾病防治工作能稳步推进,共助“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


专家简介


图片

解立新教授


  •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军委科技领军人才

  • 中国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与灾难专委会候任主委

  • 国际呼吸杂志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编委

  • 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常委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全国委员兼呼吸治疗学组组长,危重症学组顾问


参考文献:

[1]Xiao K, Cao Y, Han Z, et al. A pan-immune panorama of bacterial pneumonia revealed by a large-scale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tlas.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5 Jan 6;10(1):5.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