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2025年6月19日至22日,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主办的年度盛会——中国医师协会2025呼吸医师年会(CACP 2025)暨第24届中国呼吸医师大会在江西南昌隆重举行。作为国内呼吸内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以“扎实推进基层呼吸健康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核心主题,精准呼应了国家分级诊疗和健康中国战略下提升基层医疗能力的迫切需求。大会将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呼吸病学专家、学者、临床医师及医疗卫生管理者,旨在搭建一个高规格、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与会者将围绕呼吸疾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前沿诊疗技术、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基层呼吸健康照护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经验分享。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呼吸系统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背景下,本次年会聚焦“基层能力建设”,不仅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更彰显了呼吸学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惠及更广大基层群众的决心与担当。
梅斯医学特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东兴教授,围绕主题“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的创新与应用”展开专访。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如何定义和分类睡眠呼吸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它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
目前,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依赖多导睡眠图监测(PSG)。传统的PSG监测在睡眠呼吸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诊断和分类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它一台仪器需要占用一个房间,一天只能监测一个病人,诊断效率较低。而且,其数据分析和报告解读过程较为复杂,一个晚上8小时的监测数据,不仅要分析睡眠分期和呼吸事件,还要统计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并根据呼吸事件和AHI对睡眠呼吸障碍进行诊断和分类。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大模型主要起辅助诊断作用,需要借助多种设备获取数据,包括视频监测数据、可穿戴设备监测数据、影像学资料以及临床上的电子病历信息等。它会综合这些多模态的数据,通过建模构建诊断模型,进而对睡眠呼吸障碍进行诊断和分类。
在分类方面,传统PSG监测通常将睡眠呼吸障碍分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常见类型,但这种分类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分类:
病因机制角度:能够根据不同的病因机制划分出不同类型的睡眠呼吸障碍。
临床表现角度:可依据嗜睡情况、病情程度、心血管并发症以及脑血管并发症等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治疗反应角度:可以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进行分类,例如对呼吸机的敏感性,分为依赖型、不敏感型等。
多模态数据综合角度:利用多模态数据进行更为综合的分类。
与传统的PSG监测相比,人工智能大模型具有明显优势:
1.诊断效率更高:传统PSG监测效率低下,而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处理更多的数据和结果,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
2.识别能力更精细:在对睡眠呼吸障碍的特征识别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做出更精细化的区分,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对于不同类型的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如轻度、中度和重度),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诊断准确性和预测能力是否存在差异?
对于不同类型(如轻度、中度和重度)的睡眠呼吸障碍患者,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诊断准确性和预测能力确实存在差异。传统的多导睡眠图监测(PSG)将睡眠呼吸障碍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在人工智能预测方面,不同等级的患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对于轻度睡眠呼吸障碍患者来说,这类患者睡眠中的呼吸事件相对较少,这增加了人工智能预测的难度,容易出现假阴性的情况,即可能会漏诊。所以单次预测的准确性可能不高,存在漏诊的风险。
对于中度睡眠呼吸障碍患者来说,人工智能对中度睡眠呼吸暂停的预测相对比较准确和稳定。其预测精度适中,在这类患者的诊断预测上表现良好。
对于重度睡眠呼吸障碍患者来说,相较于轻度患者,人工智能对重度患者的诊断情况更好一些,但与中度患者相比稍差。对于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在对治疗反应的预测方面,人工智能可能不太准确。因为重度患者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容易出现误判。不过,由于重度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高,所以针对重度OSA和睡眠呼吸障碍,人工智能更容易预测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您认为未来几年内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的应用会有哪些突破性进展?
传统的多导睡眠图监测(PSG)诊断效率低,且单一指标难以全面反映患者的表型和预后情况。未来,人工智能诊断系统有望替代传统PSG,显著提高诊断效率,将医生从繁杂的诊断工作中解放出来。此外,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对睡眠呼吸障碍的病因表型进行分析和预测。未来,这类大模型将更多地应用于临床,使得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并且,有可能基于此形成数字疗法相关的医疗器械或产品,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的远程管理有望形成更加闭环的智能诊疗模式。在国家重大专项提出的理念中,睡眠呼吸暂停的筛查、诊断、治疗评估等全流程管理,在人工智能模型的助力下将更容易实现,为患者提供更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人工智能大模型具有与医生和患者进行互动交流的功能。针对患者,它可以开展健康宣教,帮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对于医生,它能提供疾病的精准分析和治疗决策支持,辅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疗工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赵东兴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从事呼吸内科临床诊治工作23年,擅长诊治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危重症,尤其是肺炎、慢性气道疾病(哮喘、慢阻肺等)和睡眠呼吸疾病。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呼吸病康复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睡眠障碍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年“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核心成员。擅长:诊治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危重症,尤其是肺炎、慢性气道疾病(哮喘、慢阻肺等)和睡眠呼吸疾病。
审核专家:赵东兴教授
编辑:Pota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