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22日,中国医师协会2025呼吸医师年会(CACP 2025)暨第24届中国呼吸医师大会在江西南昌隆重召开。本届CACP大会将重心落脚于基层医疗,以“扎实推进基层呼吸健康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题,搭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值此盛会召开之际,有幸邀请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苏欣教授,分享参会体验,解读其在肺部感染诊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1.本次大会聚焦“扎实推进基层呼吸健康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目前为止您对本次大会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图片
苏欣教授:

在慢阻肺病、哮喘和其他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管理中,基层医疗机构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普通患者的首诊和危重患者的康复期治疗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另一方面,常见呼吸病患者基数庞大,仅靠三级医院难以完成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全部管理工作,需要基层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然而,目前在提升基层呼吸疾病诊疗能力和完善基层与三级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本次大会上,王辰院士、陈荣昌教授和瞿介明教授都围绕基层诊疗能力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此外,众多呼吸领域的专家也致力于扎实推进这项工作。江苏省作为较早开展此项工作的地区,在县域医疗均衡发展和医联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许多县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已与上级医院形成有效联动,共同参与呼吸慢病管理工作这也使得江苏在此次大会发布多项工作数据排名较为突出。我们期待未来学会能将部分试点工作放在江苏,共同推进这项工作落地、实施。作为一名来自江苏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我也将积极参与其中,为提升基层呼吸疾病防治水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本次大会上,您带来的“tNGS和mNGS在肺部感染诊疗中的价值比较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能否请您简要介绍此研究的主要内容?


图片
苏欣教授: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痛点在于病原学诊断。传统检测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社区获得性感染中的病毒、非典型病原体、肺炎链球菌等苛养菌病原检出率较低,导致临床多依赖经验性治疗,难以满足精准医学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其在诊断病原体方面具有优越性,但成本相对较高。如果同时检测DNA和RNA,一个病人可能需要花费几千元。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伴发感染、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疾病,其病原体相对集中几十种200种左右,能否通过一个相对来说更小型的Panel,在检测常见肺部感染病原体的同时,降低成本。靶向基因组测序(tNGS)满足了这一需求。tNGS将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和RNA病毒纳入检测范围,检测速度快、成本低,目前一次检测费用大约1000多元。


我们开展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tNGS的病原检出能力;二是其对临床实践,特别是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价值。研究结果显示,tNGS在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等方面,无论是病原检出能力还是对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作用,都与mNGS相近,但成本大幅降低。这为临床提供了一个适用面更广、成本更低的选择。


3.您认为对于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如三甲医院vs基层医院),该如何制定差异化的病原体检测策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实现精准诊断与成本效益的平衡?


图片
苏欣教授:

呼吸道感染极为常见且分布广泛,从上呼吸道感染到肺部感染,病原体涵盖细菌、病毒、真菌及非典型病原体等。鉴于患者首诊多在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单位与大型三甲医院在诊疗能力、关注重点等方面应当有所侧重

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任务是掌握规范的诊疗思维,重点掌握常见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常见病原学分布,确保经验性治疗的合理性。我们学会需要定期更新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并通过系统培训或宣讲等方式,持续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在检测技术选择上,考虑到诊疗水平和设备投入成本等问题,基层单位首先应具备检测常见疾病的能力,如季节性流感病毒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以及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快速、低成本诊断方法如抗原检测或常见病原体核酸联合检测)。对于复杂病例或耐药菌、真菌及重症感染,则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通过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细菌培养、抗原、抗体、新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或病理方法实现精准诊断


从这一角度来看,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甲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尤为重要。举例而言,抗感染治疗通常在3天后评估疗效。若基层医院在经验性治疗3天后,患者诊断不明、未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另一方面,三甲医院对已明确病原体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可在上级有经验医生指导下转诊至基层医院完成后续治疗和康复过程这种双向转诊模式有助于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之间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局面。


4.您近期发表的“非中性粒细胞侵袭性肺曲霉病机器学习诊断模型”研究[1],开创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这一疑难疾病的诊断。能否请您简要介绍这一研究内容?相较于传统诊断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将如何改变临床实践?


图片
苏欣教授:

肺真菌病作为肺部疑难重症感染的代表疾病,一直是我们团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国内肺曲霉病、肺隐球菌病等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其中肺曲霉病常引起重症感染,病死率高,对临床诊疗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这类疾病的精准诊疗需要医生具备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微生物学证据等多维度信息的能力。但现有检测方法存在敏感性低、假阳性与假阴性并存、结果判断困难等问题,同时对医生的临床经验积累和检验影像结果解读能力要求高,往往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为提升肺真菌病临床诊疗水平、降低病死率,我们从两个方向着手开展研究工作:一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和生物标志物。我们团队前期在肺泡灌洗液GM检测、曲霉特异性IgG抗体诊断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我们研究如何将这些生物标志物与其他临床证据结合起来,进行更加精准的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方法。我们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建立多模块诊断模型应用于临床,抓取关键数据,分析临床特征影像和临床微生物要素,辅助临床做出合理诊断。目前,我们已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发表初步研究结果,后续计划联合国内同道,推进这项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5.最后,能否请您分享下您和您团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图片
苏欣教授:

我们团队前期研究主要聚焦于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特别是肺曲霉病、肺毛霉病、隐球菌病等重症疑难感染,以及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和新发病原体感染等临床难题。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解析这些肺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为经验性治疗提供循证依据,同时持续探索更具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以提升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重点推进两个方向的工作:一方面,运用人工智能等跨学科技术手段,提升对肺部疑难重症感染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另一方面,深入探讨呼吸慢病与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慢阻肺为例,这类患者易发生反复感染,其背后可能涉及气道和全身免疫功能异常等复杂机制。同时,感染又是导致慢阻肺等呼吸慢病急性加重和疾病进展的关键诱因。因此,我们将着力研究呼吸慢病与感染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提供更优化的综合诊疗策略。



小结

病原学诊断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疗中的难点和痛点,这一挑战在基层医疗机构尤为突出。苏欣教授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他通过创新性研究为这一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方面,tNGS技术将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成本大幅降低,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适用面更广、成本更低的选择;另一方面,机器学习诊断模型的开发有望缩短诊断时间,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性。这些技术创新为提升肺部感染精准诊疗水平提供了新的可行路径。


专家简介


图片

苏欣教授


  •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 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

  •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

  • 中国医促会临床微生物学分会常委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分会常委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微生物专委会常委

  • 国家卫健委全国真菌病监测网专家委员会委员

  • 江苏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委暨感染学组组长

  • 江苏省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副主委

  • 江苏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暨感染学组组长

  • 江苏省333工程二层次人才

  •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2006-2008)

  • 先后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CIDCMI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100余篇。执笔参与编写《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和《中国医院获得性肺炎指南》等指南和专家共识20余部。担任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AJRCCM等杂志审稿专家。


参考文献:

[1]Wang X, Lu Y, Sun C,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achine learning-based diagnostic model for identifying nonneutropenic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n suspected patients: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Microbiol Spectr. Published online May 22, 2025.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