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合成生物产业主要承载区,近日,昌平区未来科学城的两大合成生物产业空间竣工。
据悉,两大空间分别为位于未来科学城东区“能源谷”的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筹),以及位于“生命谷”的昌发展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
它们将作为昌平区的创新源头,为北京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两大创新中心竣工
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筹)由昌平区政府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同打造。
创新中心规划布局生物发酵中试、生物反应中试、生物分离及转化中试、分析测试四个支撑平台,建设生物制造产品创新、原料开发、催化剂设计三个分中心,围绕生物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开展全流程技术攻关。

得一提的是,参照“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创新中心楼上3、4层配套设立了约5200平方米的企业成果孵化空间,承接企业落地,并通过提供专业化运营服务、设立引导基金等形式,促进合成生物早期和成长期项目的孵化与培育。
在未来科学城西区的“生命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的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也于近日竣工备案。
中心面积约1.53万平方米,建设三大平台,分别为高通量菌株构建筛选平台、质谱检测技术应用平台、医用材料生物制造科创平台。

其中,高通量菌株构建筛选平台集合了世界500强企业丹纳赫生命科学的众多先进技术工具,可实现高通量自动化的基因克隆、微生物筛选等。
质谱检测技术应用平台配备了40余台高端质谱仪和液相系统,并搭建多个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通用质谱数据分析工作站,能为生物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把控,以及临床诊断、食品和饮料安全检测等领域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持。
医用材料生物制造科创平台由昌发展集团携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通过科技服务、专业活动、人才培养等多元化方式,提供第三方检测、动物试验、产品申报注册等关键技术支撑,以及知识产权、融资和学术交流等科技服务。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集聚80余家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创新企业,昌平区则是北京市合成生物产业的主要承载区。
昌平区已经汇聚微元合成、多美康、吉态来博、齐禾生科等61家合成生物企业,在谈项目超90个。
重中之重则是位于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西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近两年,昌平区先后出台《昌平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昌平区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细化合成生物产业支持政策。
正如上文所说,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技术创新力,而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也为昌平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均在昌平未来科学城西区设立校区。
此外,昌平实验室是国家创建的新型科研机构,地点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主要目的也是促进科研突破和产业转化。
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也孕育而生,目前已经落地昌平区未来科学城。
创新中心由昌平区政府牵头设立,并和北京化工大学建立研发和转化合作,该创新中心规划15万平方米,打造集“总部办公+研发平台+孵化加速+小试中试”为一体的创新孵化空间,重点布局生物催化剂设计、生物制造原料开发、生物制造过程强化、生物制造产品工程等领域。
同时,昌平区还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签署合作协议,并联合华熙生物、巨子生物、创健医疗等头部企业共同搭建胶原蛋白生物制造科创平台。
在资本布局上,昌平区政府全资设立了昌发展集团,这是昌平区的产业生态投资运营平台。
昌发展已经和国内多家市场化基金在合成生物领域达成合作,申万宏源、君联资本、水木创投、辰德资本等。
未来科学城集团与首发展集团成立科创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重点投向生物制造、未来能源材料、未来健康等领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