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微构工场亮相中关村论坛!AI+生物制造再升温!
2025年4月2日
2025年3月27日至3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作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顶级盛会,囊括了5大板块128场活动、60场平行论坛,74个国家和地区的1298个项目“跨洋竞技”,其中不乏生物制造相关项目与企业。下文中我们节选了这场为期五天的论坛中与“合成生物”&“生物制造”相关的前沿项目及企业发声,便于读者及时洞察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及产业动向。技术突破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本届大会上,有多项生物制造相关项目入选各大榜单,涉及材料、农业、AI等多领域。
大会开幕式上备受瞩目的10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其中北京化工大学团队“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入选。
![图片]()
己二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二元酸,主要用作尼龙66和工程塑料的原料。可以制备优质的工程塑料,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高铁等装备的生产,也能制作冲锋衣、速干服等服装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介绍道,通过己二酸的生物合成新途径,产物的理论得率达87%,较现有路径提高32%。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发布的“ARC生物耦合技术”作为唯一入选的农业类成果亮相。该成果的花生大豆提质固氮绿色增产ARC生物耦合技术,根瘤数与固氮酶活分别增加3.7倍、4.8倍以上,产量增幅分别超过19%和15%,同时黄曲霉产毒菌阻控效果63%以上。已经在22省开展千亩、万亩方和10万亩片规模化示范,可减施氮肥20%-40%,目前含有ARC菌剂的高富专花生肥和大豆肥已经由新洋丰公司正式上市。除此之外,在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系列中,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发布的“合成生物制造元件设计模型,计算效率提升5万倍”也榜上有名而在大咖发言环节中,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杨涛先生提到:虽然全世界的能源转变基本都指向电能,但生物能源在运输燃料里面的需求是电所无法取代的,这就是国际能源所预测直到2026年生物能源的需求仍是持续增加而非减少的原因。除此之外,会议期间30余位外籍嘉宾还来到了昌发展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参观考察,该平台涵盖中试放大、高通量筛选、医用材料生物制造等模块。在企业端,AI则成为了本次论坛的绝对话题焦点。
国企一轻日化携手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合成生物技术在人参多肽护肤活性物质开发中的创新应用;
合成生物企业虹摹生物则参加了“资本赋能:Bio-AI驱动生命科学新生态”分论坛,分享了AI在合成生物领域的独特创新优势,以及合成生物在中国AI大模型行业应用中的核心价值。
《小关对话》特别节目专访了合成生物明星企业微构工场董事长徐绚明,该项目在2012年中关村大会上完成了与清华大学的技术转移重大项目签约。
专访中徐绚明表示主要关心“新质生产力”与“全球技术的交易”两大主题,其中生物制造和AI赋能被点名,尤其是二者结合的将是产业化强有力的赋能。
她还介绍了“四步PHA”公司战略,表示国际市场对PHA的接受度较高,其中两大应用领域被点名,包括医疗骨片和医美微球,并表示在日用品领域已和全球最大造纸化学品公司达成了合作。
写在最后:
在2025中关村大会的聚光灯下,生物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抽象符号,而是一幅跨越合成生物学、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农业等领域的立体图景。站在产业的终点回望技术起点,从菌种改造技术的突破到AI赋能,相信每一个技术节点的爆发,都正在编织更庞大的价值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