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一天腹泻至少7次。


持续腹痛、便血、疲劳、体重下降、营养不良……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不过是一部分IBD患者的日常。


IBD即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长期以来被视为北美和欧洲等早期工业化地区的“西方病”。


然而,2025年4月30日发表在《Nature》上的最新研究“Global evolu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cross epidemiologic stages”,用大量的数据向公众展示:这种认知已经过时。


疾病负担的加重仍在推动IBD市场规模的扩大。目前全球约有600-800万IBD患者,其中欧美国家IBD患者已超过500万。而中国的IBD发病率也在快速增长,2019年患者规模已达到91万。据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预测,IBD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490亿美元。


IBD患者面临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的折磨,更多的是治疗的无奈、长期的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社会和心理的压力。


尽管目前有很多药物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减少炎症,但尚未有真正意义上能够根治IBD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治疗侧重于控制症状和减缓病情进展。此外,作为IBD(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局部治疗方案,保留灌肠疗法虽经临床证实有效,却因其传统工具带来的糟糕体验、操作不便和尊严感的缺失,导致患者依从性极低,成为了一个 “叫好不叫座”的价值瓶颈。


这样随着工业化进程而逐步进入主流舆论的疾病,很难在短时间内赢得市场关注。而保留灌肠虽有上千年历史,但改进的方式很少。大部分的改进努力一方面是从药上面去改,想做成泡沫性的,让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第二个是在设备上面做一些小小改进,但很少把这两方面联合在一起改。


换言之,IBD的治疗和长期管理需要一次“源头创新”。


这正是优畅达团队正在探索的一条路径,团队汇集了权威临床与学术领袖——37年肛肠科临床、科研及教学经验,曾作为核心专家参与编写多项国家级肛肠疾病诊疗指南与行业标准的黄德铨教授;以及作为学术支持的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艾华教授(AIMBE Felow)和兼具材料学与中医学博士学位的川派中医第五代学术传人方明博士;以及包括人工智能专家在内的、覆盖全产业链的资深专业人士。


为此,动脉网专访了优畅达创立者兼CEO闫戈,相较选择传统改良方式的药械企业,优畅达独辟蹊径——通过对底层逻辑的革新,重新定义了一个赛道。



01

从小众赛道切入,重新审视IBD产业链价值的瓶颈



动脉网:在目前大家都相对谨慎的经济环境下,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决定创业?


闫戈:确实,在任何环境下创业都需要巨大的决心。对我个人而言,这次创业其实是我过去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的一次自然延伸。我之前待的两家美国公司,都是在他们刚刚进入中国或亚洲某个新领域的时候加入的,我主要负责战略制定、新行业开发和团队管理,可以说一直都在做从0到1的事情。现在创业,无论是搭建团队、产品开发还是市场开拓,在核心工作流程上和我之前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当然,最大的不同是这次需要投入真金白银,这份决心和压力是全新的,但一旦开始了,也就全力以赴了。


正因为如此,优畅达这个项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经过长期酝酿和充分准备的战略选择。我们的核心团队为这个项目已经磨合、研讨和布局了超过四年。在这期间,我们投入了数百万自有资金,没有来自外部的回报压力,这让我们能非常从容和扎实地对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进行反复验证。


我在外企工作时,曾负责医药原材料的业务。国内客户对载药器械非常关注,于是我们开始尝试。但我们当时主要是提供医用材料,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中国做载药器械的相关法规非常复杂。因此我在想,是否有一种方式能让载药器械的合规性变得简单一点。


我首先想到的是把药和器械分开,器械完成注册后,用药时搭载对应药物即可,这样药是药,器械是器械。后来疫情期间,我在家琢磨,想到了一个方案,用一种器械的设计来控制药物渗透的时间,做成一个长期载药的产品。


动脉网:为何您和您的“冠军团队”决心进入保留灌肠这个沉寂了近百年的“慢”领域,去解决一个看似“小众”的难题?


闫戈:选择这个领域,正是基于我们团队的共同洞察。我们看到,保留灌肠疗法是一个被行业巨头忽视的传统市场,而现有的小企业又大多停留在修修补补的改良上,缺乏颠覆性的思考。这恰恰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机会。


您提到“小众”,这是一个非常精准的切入点。我们的初期战略,正是聚焦于IBD(炎症性肠病)。这个群体看似小众,却拥有几个对“源头创新”极为有利的特点:患者群体年轻化、数字化,社群连接紧密,且对改善生活质量有着极强的未满足需求。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治疗,也需要巨大精神支持的群体。


这促使我们作为创业者,必须去思考如何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为这个群体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让他们能被更好地服务和看见。


但我们的视野绝不止于此。保留灌肠疗法适用于超过200种疾病,我们将IBD与肛肠、妇科等领域叠加,这是一个年服务规模近百亿的巨大市场。所以,我们选择从IBD这个“小切口”入手,去撬动一个被低估的“大市场”。经过四年多的准备,我们认为这不再是一个难题,而是一个等待被我们解锁的价值洼地。


动脉网:您将传统疗法称为“产业链价值的瓶颈”,能否具体谈谈您看到了怎样一个被忽视的、三方共输的价值黑洞?


闫戈:是的,“价值瓶颈”是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可以想象一下,药企投入数十亿研发出一款精准的“导弹”(药物),医生制定了完美的“作战计划”,但最后发射这枚导弹的,却是一个百年前造的、误差极大的“弹弓”。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具体来说,这个“价值黑洞”体现在三方面:


● 对于患:体验极其痛苦,甚至缺乏尊严感,导致依从性极差,药物保留时间不足30分钟,大量昂贵的药品被直接浪费,这是“疗效黑洞”。


● 对于医生:患者回家治疗后,情况如何、数据怎样,医生一无所知,完全是“数据黑洞”,无法进行个性化指导。


● 对于药企:药品的真实世界疗效因为糟糕的给药方式大打折扣,在仿制药冲击下又缺乏差异化壁垒,这是“商业价值黑洞”。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技术打穿这个黑洞,把本该属于产业链的价值,重新释放出来。



02

破局+创新:“三位一体”生态闭环,打造行业新基础设施



动脉网:面对这些痛点,优畅达提出的“三位一体”生态闭环是如何系统性破局的?


闫戈:我们认为,单纯改良一个硬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用生态化的思维来系统性解决。我们的“三位一体”生态闭环,正是为此而生。


动脉网:具体来讲,优肠达创新后的硬件的亮点是什么?


闫戈: 我们的硬件创新,可以概括为“理念升维”。我们没有停留在传统灌肠器的思路上做改良,而是借鉴了两个非常成熟的高精尖医疗领域的设计理念:


第一,我们的核心主机,借鉴了胰岛素泵精密、可控的给药原理,用微量注射泵替代了粗放的重力滴注,实现了给药速度和剂量的精准程序化控制。这是舒适度和疗效的根本保障。


第二,我们的管路耗材,借鉴了植入级外周静脉导管(PICC)的设计思路和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确保生物安全性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柔软度和舒适度。


简单来说,我们是用“慢病管理”和“介入治疗”的降维打法,去改造一个百年来停滞不前的领域。这使得我们的产品在体验上,与现有所有产品都拉开了代际差距。这也是为什么近期与我们沟通的药企,会对其舒适度感到非常惊喜。


image.png


动脉网:优畅达的智能硬件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游戏规则?


闫戈:首先,智能硬件是我们的“数据入口”和“疗效基石”。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游戏规则:通过精准可控的慢速给药,我们将药物的有效保留时间从不到30分钟,延长到了2小时以上,这在疗效上是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将一次模糊的“给药动作”,变成了一次标准的、可记录的“数据采集过程”。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一个深入到患者家庭的、智能的“数据传感器”。


其次,AI助手是“连接器”,它连接了设备和人,通过智能提醒和便捷记录,解决了依从性的难题。最后,大数据平台是“价值放大器”,它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反过来赋能医生和药企。这是一个从疗效到数据,再到服务的完整闭环。


动脉网:您提到优畅达不只是硬件,更是在构建“行业新基础设施”。这具体指什么?


闫戈:是的,“行业新基础设施”是我们对自己的终极定位。您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说各种药物是路上跑的“汽车”,那么传统灌肠方式就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优畅达要做的,就是修建一条连接药企、医生和患者的、平坦、高效、智能化的‘高速公路’。


动脉网:它将如何演进,并最终释放“数据价值”?


闫戈:这条“高速公路”的演进,是一个价值逐级放大的过程:


● 第一阶段,我们通过硬件铺设“路网”,让“车”能顺畅地跑起来,这是解决疗效问题。 


● 第二阶段,我们在这条路上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数据采集),让路况变得可视化、可管理,这是释放数据价值。


● 最终,这条路将成为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而且这条“高速公路”在设计之初就预留了升级空间,未来我们可以在上面加载更多智能诊断和传感功能,让它变得更加强大,可以承载赋能新药研发、创新保险、互联网医疗等更多应用。数据的网络效应一旦形成,其价值将远超硬件本身,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最大机会。



03

协同行业势能与临床证据,激活百年沉寂市场



动脉网:优畅达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闫戈:我们目前处于从0到1的关键验证阶段。团队组建、核心产品研发、第一批试生产都已高效完成,产品注册正在稳步推进中,预计今年年底前能获批。可以说,技术和产品层面我们已经准备就绪。这份信心,也来自我们从三年前第一台样机诞生起就进行的持续测试——我自己就是第一个“用户”,亲身验证了它带来的颠覆性体验。


更重要的是,我们团队的另一项核心准备工作是知识产权的深度布局。我们深知,在一个创新领域,保护自己就是保护未来的合作伙伴。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由14+项专利组成的强大专利矩阵,覆盖了硬件、耗材、软件算法乃至药物组合。这为我们未来的商业合作提供了坚实、无忧的法律基础。


动脉网:要将这个宏大的愿景变为现实,公司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最需要的资源是什么?


闫戈:要将愿景变为现实,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如何最好地整合资源,去催化一个沉寂百年的市场。这需要极强的行业势能和临床证据支持。


因此,我们最需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非常开放,正在积极寻找的,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我们更希望能吸引到这样的伙伴:


1.在临床研究上有深厚资源的伙伴: 他们可以与我们一起,在顶级的医疗中心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共同用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来为这项技术的临床价值建立金标准。


2.在产业生态中有巨大影响力的伙伴: 无论是头部的药企,还是领先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他们的加入,将能极大地加速我们‘行业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更多患者、医生能更快地从中获益。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