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科研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自2018年我国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以来,已催生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企业,覆盖医疗健康、农业环保等领域。


下文中,笔者整理了2025年以来举办启动会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共计7项,以及部分处于进行中的项目,特别关注了其主导与参与单位中的产业界身影


(信息为人工整理汇总,难免遗漏,欢迎评论区补充交流。)


半年启动七项 多家上市公司参与


一、巨噬细胞时空可控工程化改造关键技术及转化应用研究


牵头单位:山东大学 参与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青岛瑞思德生物


目标:设计和构建智能功能增强型巨噬细胞


该项目中瑞思德生物是课题四承担单位,重点攻克巨噬细胞工程化改造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这是一家以细胞基因诊疗及生物医学大数据为核心的公司。


二、面向光合微藻细胞工厂创制的智能化多组学精细解析技术


图片


牵头单位: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参与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天津大学


目标:基于光合微藻的合成生物学底层技术创新


华大集团光合细胞进行智能化多组学精细解析,推动光合微藻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科研探索,并为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与智力支持


三、膜蛋白功能元件的人工设计原理


牵头单位:北京大学 参与单位: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天津大学


目标:针对膜蛋白的物理AI双驱动的设计方法与流程,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进行应用示范


四、多价mRNA肿瘤疫苗的人工合成与应用研究


图片


牵头单位:吉林大学 参与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合肥阿法纳生物


目标:构建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疫苗研发与转化平台


阿法纳生物是一家专注于mRNA领域的企业,将协助推进多价mRNA肿瘤疫苗的体系化研究与临床转化。


五、二氧化碳人工从头合成蛋白质


图片


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参与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北京首钢朗泽、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目标:二氧化碳和铵盐高效合成蛋白质


首钢朗泽是首钢集团的子公司,也是全球首个实现以钢铁工业尾气制饲料蛋白和燃料乙醇的企业。


六、功能膜蛋白的人工设计与应用


牵头单位:上海科技大学 参与单位: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湖实验室、北京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


目标:建立膜蛋白功能元件的从头设计方法,构建各类新型人工膜蛋白元件


七、维生素的高效异源合成


图片


牵头单位:四川大学 参与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花园生物


目标:维生素的高效异源合成,包括视黄醇及衍生物(VA)、吡哆素(VB6)、胆钙化醇(VD3)等


花园生物是项目课题四的承担单位,拥有化学合成、生物合成“双轨制”发展战略。


进行中三项 成果有序转化


一:高值化合物生物合成体系的智能组装及高效运行


图片


牵头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参与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西南大学、江南大学、君业药业


成果:实现激素、维生素、多杀菌素等高值化学品高效合成及万吨级应用示范。


该项目于2021年启动,项目生产示范线落地在君业药所在的浙江仙居,后续研究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及产品应用推广仍在进行中。


二:使用合成DNA进行数据存储的技术研发


牵头单位:南方科技大学 参与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福州大学、同济大学


该项目于2019年启动,目标是发展新型存储技术以应对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


三:C3作物高效固碳模块的人工设计与创制


图片


牵头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参与单位:山东大学、河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


该项目于2024年启动,目标是把藻类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引入C3作物,创制藻类作物


写在最后:

在整理相关信息时,能明显感觉到产业界在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中的存在感正逐年升高。


对比2018-2020年的数据,2025年已经能在多个环节和项目中发现诸多企业的身影,尤其是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项目的成果获批格外值得关注。



相信产学研融合的进一步深化,能够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中国合成生物事业创新发展加速赋能。


参考文献:

曹芹, 旷苗, 王晶, 谭昳, 田金强. 我国“合成生物学”项目立项概况与实施管理建议合成生物学[J], 2020, 1(4): 495-502 doi:10.12211/2096-8280.2020-05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