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科临床治疗中,氨溴索与溴己新是常用的祛痰药物,广泛应用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的治疗,帮助患者排出呼吸道痰液,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我国每年因呼吸道疾病就诊的患者超过 3 亿人次,祛痰治疗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实际用药过程中,由于对药物特性、适用人群及使用方法等掌握不足,常常出现一些错误用法,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两种药物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临床中常见的 6 个典型错误用法,希望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一、氨溴索和溴己新简介
(一)药理作用机制
氨溴索,化学名为氨溴素,是一种黏液溶解剂。它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能促进呼吸道黏膜浆液腺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另一方面,可增强呼吸道纤毛运动,加速痰液排出。此外,氨溴索还具有一定的镇咳作用,并能增强抗生素在肺组织中的浓度。
溴己新,又称溴己胺,其药理作用与氨溴索密切相关。溴己新本身对黏痰的作用较弱,进入体内后,可被代谢为氨溴索,进而发挥裂解黏蛋白纤维、降低痰液黏度、促进排痰的作用。
(二)临床应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两者均属于黏液溶解剂,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引起的痰液黏稠、排痰困难等症状,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在临床应用中,都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等多种途径给药。
不同点:从作用强度来看,氨溴索的祛痰效果相对较强且起效较快;而溴己新需要代谢为氨溴索后才能发挥作用,作用相对较温和。在药代动力学方面,氨溴索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约为 89%,血浆蛋白结合率为 90%,主要通过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溴己新口服后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约为 7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 99%,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液排出。此外,在儿童用药中,氨溴索有更多的剂型选择,如口服液、颗粒剂等,而溴己新的儿童剂型相对较少。
三、6 个典型错误用法
(一)剂型选择错误
不同剂型的氨溴索和溴己新在吸收速度、适用人群和使用便利性上存在差异。常见的剂型有口服液、片剂、注射剂、缓释制剂等。口服液和颗粒剂口感较好,易于儿童和吞咽困难的老年人服用,且吸收较快;片剂服用方便,但对于婴幼儿和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可能存在困难;注射剂主要用于病情较重、需要快速起效或无法口服的患者;缓释制剂则能缓慢释放药物,维持较长时间的血药浓度。
错误选择剂型可能导致多种问题。例如,给儿童选用片剂,可能因吞咽困难导致药物卡在食道,引起食道损伤,同时片剂在胃内的崩解速度可能不如口服液,影响药物的吸收,导致疗效下降。曾有报道称,一名 2 岁儿童因服用溴己新片剂,出现药物滞留食道,引发食道炎。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若选用普通片剂而非口服液或缓释制剂,也可能出现类似问题。此外,将注射剂用于口服也是常见的错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和口服制剂不同,口服可能导致药物稳定性下降,影响吸收,且可能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用法用量不当
1.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用法用量
儿童:氨溴索口服液的常用剂量为 1 - 2 岁,每次 2.5mg,每日 2 次;2 - 6 岁,每次 2.5mg,每日 3 次;6 - 12 岁,每次 5mg,每日 2 - 3 次 。溴己新口服制剂,儿童常用剂量为每次 0.2 - 0.4mg/kg,每日 3 次 。
成人:氨溴索片剂或口服液,每次 30mg,每日 3 次;静脉注射每次 15 - 30mg,每日 2 - 3 次 。溴己新片剂,每次 8 - 16mg,每日 3 次 。
2. 不同病情程度的用法用量
对于轻症患者,可先从常规剂量开始;病情较重、痰液黏稠严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剂量或采用静脉给药方式。
超剂量使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氨溴索过量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溴己新过量可能导致头痛、头晕、转氨酶升高等。剂量不足则无法有效降低痰液黏度,促进排痰,导致病情得不到控制,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加重、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用法不合理,如一日多次用药间隔时间过短,可能使血药浓度过高,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曾有病例显示,一名成人患者因自行将氨溴索剂量加倍,每日服用 90mg,每日 3 次,导致严重腹泻,电解质紊乱。
(三)配伍禁忌忽视
1. 与抗生素的配伍禁忌
氨溴索与某些抗生素存在配伍禁忌。例如,氨溴索不能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钠等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同一输液瓶中混合使用,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降低药效,甚至引起输液反应 。溴己新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合用,可能会影响四环素类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
2. 与镇咳药的配伍禁忌
镇咳药如可待因、右美沙芬等,主要通过抑制咳嗽中枢发挥作用。若与氨溴索、溴己新等祛痰药不合理配伍,可能会抑制咳嗽反射,导致痰液滞留呼吸道,加重病情。特别是对于痰多的患者,单独使用强效镇咳药而不配合祛痰治疗,可能引发窒息风险 。
不合理配伍导致的药物沉淀可能堵塞输液管路,影响给药;药物失效则会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延误病情。此外,一些配伍禁忌还可能产生有毒物质,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四)疗程过短或过长
1. 合理疗程范围
一般来说,对于普通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祛痰治疗的疗程通常为 5 - 7 天。如果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等病情较重的情况,疗程可延长至 10 - 14 天,具体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而定。
2. 不同类型疾病、不同程度病情的疗程差异
对于慢性气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小剂量使用祛痰药,以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生活质量 。而对于轻症患者,若过早停药,痰液未彻底排出,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炎症持续存在,增加转为慢性疾病的风险。疗程过长则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如氨溴索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五)特殊人群使用不当
1. 老年人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氨溴索和溴己新时,若未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例如,老年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的溴己新,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 儿童
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部分家长或医护人员可能忽视儿童与成人的剂量差异,按照成人剂量给儿童用药,导致药物过量。此外,儿童的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出现痰液堵塞,在用药过程中若未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可能延误治疗。
3. 孕妇
氨溴索和溴己新在孕妇中的应用需谨慎。目前,氨溴索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列为妊娠 B 类药物,即在动物实验中未显示对胎儿有危害,但人类研究资料不足,孕妇若确实需要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 。
4.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肝功能不全患者,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氨溴索和溴己新的代谢产物可能在体内蓄积,增加肝脏负担,加重肝损伤。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排泄受阻,血药浓度升高,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特殊人群中错误用法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如儿童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孕妇误用可能对胎儿造成潜在危害,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未调整剂量可能加重器官损伤。
(六)联合用药不规范
1. 与其他祛痰药联合使用
常见的祛痰药还有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等。氨溴索和溴己新与其他祛痰药联合使用时,应遵循 “能单用不联用,确需联用需合理” 的原则。不合理联合用药,如同时使用氨溴索和溴己新,由于两者作用机制相似,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2. 与止咳药联合使用
如前所述,与镇咳药联合使用时,应避免使用强效镇咳药,对于痰多患者,应优先使用祛痰药,待痰液减少后再根据咳嗽情况适当使用镇咳药。
不规范联合用药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如增加中枢抑制作用、加重胃肠道负担等,同时也可能因药物作用叠加或拮抗,导致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加。
四、正确使用氨溴索和溴己新的要点
(一)剂型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吞咽能力和病情选择合适的剂型。儿童、老年人和吞咽困难患者优先选择口服液、颗粒剂等;能口服的患者尽量选择口服制剂,只有在病情紧急或无法口服时才选用注射剂;缓释制剂适用于需要长期维持血药浓度的患者。
(二)用法用量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医生的嘱托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和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儿童用药应精确计算剂量,避免按成人剂量折算。用药间隔时间应合理,确保血药浓度稳定。
(三)配伍
在联合用药时,应详细了解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与存在相互作用的药物混合使用。如需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确保用药安全。
(四)疗程
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确定合理的疗程,不要擅自缩短或延长疗程。病情好转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停药,避免病情反复。
(五)特殊人群用药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应特别关注药物的剂量调整和禁忌症。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参考文献:
1.刘毅, 耿颖, 刘晓强, 等. 盐酸溴己新注射剂临床配伍的应用性研究 [J]. 药品评价, 2023, 20(6):687-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