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5月递交上市申请的间隔处于通常范围内。港交所规定,如果公司6个月内没能完成聆讯或IPO,招股书会自动失效。
对于三闯港交所的英矽智能,类似的结局已经上演过两次了——2023、2024年先后递表,均因错失聆讯节点而中止。一度萦绕在这家明星Biotech身边的“AI制药第一股”标签,也随着2024年晶泰科技的上市而失去。
这当然可以被解读成是不同玩家之间的竞速赛,而背后,AI制药的故事正如火如荼。
作为全球药监机构标杆的FDA,对AI技术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今年4月,FDA宣布逐步取消药物的动物实验要求,转用AI、类器官等新方法替代。
但倘若我们转换视角,就能看到这个漫长叙事的另一面。AI制药巨头Recursion和Exscientia的股价高光一去不返,在2024年以不到10亿美元的价格合并;晶泰科技虽跨过港交所关于商业化公司的收入门槛,扭亏仍尚待时日,为此其业务范围已跳出AI制药,拓展至新材料、农业等一切潜在变现场景。
需要承认,业界尚未出现标志着“AI制药”概念验证的产品,更遑论爆品。不过我们似乎也没法武断地说,“AI制药”属于伪命题。
这是条还没有走完、充满未知挑战的道路,而整个过程中,资金成了核心动力之一。
于是,英矽智能的案例背后,存在着一系列广泛而迫切的命题:AI制药只剩IPO这条主干道了吗?哪些Biotech有望冲击上市,或者就此倒下?
TONACEA
独角兽的出路
TONACEA
临门一脚IPO
估值:27亿美元
估值:20亿美元
估值:18.5亿美元
估值:18.5亿美元
估值:17.93亿美元
估值:17亿美元
估值:17亿美元
公众号已建立“小药说药专业交流群”微信行业交流群以及读者交流群,扫描下方小编二维码加入,入行业群请主动告知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