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John J. Hopfield和Geoffrey E. Hinton因通过神经网络对现代机器学习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获得 202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消息一经发出,立刻引起巨大讨论。 争议的焦点在于,此前人们预测中的夺奖热门凝聚态物理或量子物理爆冷,反而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中的神经网络成为最后赢家。 面对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甚至连Hinton本人都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完全没想到”。 而就在今天,2024诺贝尔化学奖也花落计算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由开发了Alphafold的John M. Jumper和Demis Hassabis,以及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蛋白质设计研究所所长David Baker平分。 不难发现,今年的诺奖“AI含量”显著提升,而这背后,代表着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 AI4S)的大势所趋。
科学,AI的下一个主战场
通俗来说,AI for Science(AI4S)就是使用AI来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提高建模的准确性、设计新的实验、更高效地处理数据等等,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斯坦福大学李飞飞团队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人工智能自2022年起开始应用于推进科学发现,而进入2023年,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与科学相关的人工智能相继推出。 在2024年的英伟达GTC大会,AI4S、大语言模型、具身智能成为英伟达CEO黄仁勋提到的AI领域的三大关键方向。 AI提供了一套可以促进科学发现的工具,其中最为突出、最有潜力的用途则是设计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和新分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表示:科学计算只有两类问题,一类已经解决,比如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一类还没有解决,包括经常提到的材料、生物制药等,AI4S就是为了推动后者。 不久前,谷歌的DeepMind开发了一款名为GNoME的深度学习工具,在短时间内就发现了 220 万种新晶体(相当于人类科学家近 800 年的知识积累),其中38万种新晶体具备稳定的结构。 去年12月,麻省理工学院 James Collins 教授团队利用AI从超过1200万种化合物中识别出一种新型抗生素类型,可以杀死临床上常见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该成果被发表在Nature上。 近年来,众多研究显示,AI在处理微观尺度物理模拟时能够有效解决“维度灾难”问题,为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前沿科研提供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