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1999年,互联网门户网站崛起的时代,“三九健康网”悄然上线。次年,他们推出了“表单问诊”——用户提交症状描述,医生24小时内回复。


这是互联网医疗最初的记忆:没有估值表、没有融资新闻、没有高谈阔论,只有朴素的数字化医患连接,像是黑夜中的一束火光。


随后几年,各类医学门户、医疗资讯科普、健康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变着医疗信息的流通方式;当创业者们开始尝试将更多医疗场景搬到线上时,互联网巨头们也悄然将“医疗健康”放进了未来十年的战略蓝图。


2010年至2013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挂号、问诊、卖药、科普等功能从PC端迁移至移动端并迅速迭代,医患连接形态日益丰富。


进入2014年以后,齿轮突然加速。资本的目光逐渐炽热,行业“一触即燃”。一家问诊平台上线便投下数亿广告费,医药电商们喊出“一小时送药”的口号,战鼓声震耳欲聋。一位投资大佬道破天机:“我们投的不是医疗,是互联网。”


这是互联网医疗爆发的前夜。各路英雄手握资本与代码,准备撬动这个万亿产业。


只是此时还很少有人意识到:医疗的根本从来不是速度与规模,而是专业与信任——这两样东西,既不会随风口而来,也不会因资本而生。



01

2015:资本盛宴,群星闪耀的开局



如果把互联网医疗比作一场马拉松,2015年无疑是发令枪响的时刻。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一纸落地,资本如潮水般涌入。


一时之间,数亿级融资成为标配,估值曲线陡然拉升,连不相关领域的巨头也纷纷跨界,生怕错过这场盛宴。


资本的狂热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医疗服务变革的渴望。尽管投资人们追求“用户破百万”KPI饱受争议,但这股热潮也加速了医疗服务数字化的进程——让更多患者体验到了一键挂号、在线问诊的便利。


这一年,北京三甲医院门口,地推团队为抢代理协议可以搭起帐篷驻守三天;医疗App爆炸式增长,数千家公司在同一赛道竞速,用户增长曲线陡峭如山脊……这种狂热背后,是互联网创业模式快速试错、敏捷迭代的基因在发挥作用——有泡沫,但也在快速验证哪条路行得通。


这其中,资本既是催化剂,也是指南针。在烧钱大战中,90%的企业扎堆挂号和轻问诊。技术创业者们或许低估了医疗行业的专业壁垒,但他们带来的互联网思维——用户至上、极致体验、数据驱动——恰是传统医疗所欠缺的。


彼时的互联网医疗创业者是风口上的探路者——被资本高高托起,在跌宕起伏中加速行业发展。



02

2017:寒冬来袭,九死一生的考验 



《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犹如突如其来的冰封,一纸令下,“非实体医院线上诊疗”戛然而止。


资本极速冷却,2017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融资规模同比暴跌80%,海量创业公司注销,曾经喧嚣的战场瞬间安静。


这场残酷洗牌也让创业者们开始深思急进过程中几个始终绕不开的问题:


● 流量变现难——在线咨询渗透率仅1.8%,用户付费意愿低;


● 同质化竞争惨烈——90%企业扎堆挂号和轻问诊;


● 互联网思维无法简单复制——跨越医疗壁垒需要的远不止代码与补贴。


2017到2019年,互联网医疗像是进入了一场漫长的冬眠。曾经豪言“颠覆医疗”的创业者们纷纷调整方向或选择离场,医疗APP从巅峰时的数千款急剧收缩至几百款。幸存者们在寂静中反思:互联网医疗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商业模式又在哪里?



03

2020:疫情黑天鹅,从洗牌到行业重构



当行业还在寒冬中艰难前行,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再度改变了一切。


线下医疗资源告急,远程问诊需求暴增。主要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日均问诊量激增10倍以上,用户习惯在数周内被培养起来,一时间“互联网医疗的春天”成为热门话题。


然而,这场春天背后有着更为复杂而魔幻的现实。公立医院凭借三大核心优势——医保支付通道、优质医生资源和患者根深蒂固的信任迅速构建起自己的线上服务体系。2020年上半年新增公立互联网医院即超800家,民营平台遭遇了一场静默的“降维打击”。


这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商业逻辑的重构。聪明的企业迅速调整战略,不再与医疗体系“对抗”,而是找准自己在医疗生态中的定位,与传统医疗形成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



04

行业重构:从“颠覆医疗”到“融入医疗



经历了2015年的狂热、2017年的寒冬和疫情的洗礼,互联网医疗完成了深刻的自我重构。在这场“适者生存”的淘汰赛中,幸存者找到了各自独特的价值坐标和生存之道。


京东健康:依托电商供应链优势,构建“医+检+诊+药”服务闭环,既强化线上服务生态,又布局线下自营业态,打造健康需求全场景解决方案。


好大夫在线:持续深耕医生资源平台,拥有28万医生基础,专注非药品类医疗服务模式,维持“三不做”策略(不做面向患者广告、不投资线下医院、不自建药房),2023年底被蚂蚁集团收购以解决商业可持续问题。后结合支付宝8亿医疗用户基础,广泛连接了医疗、医保和商保服务的国民级应用。


平安健康:背靠支付方优势,通过“保险+医疗”“保险+养老”等模式,深度协同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战略发展,为F端(综合金融客户)提供全场景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为B端(企业客户)提供员工健康管理服务。


叮当健康:从单纯医药配送向健康管理延伸,通过自主开发的健康图谱、医典智库等技术提供健康档案管理与用药依从性服务,围绕即时到家数字药房模式,打造“医药检险”一体化服务生态。


微医:发展“互联网医院+医保支付”模式,构建覆盖线上线下的医疗服务网络。同时积极推进医保在线支付合作,拓展远程诊疗服务,加强慢病管理和专科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拓展与公立医院的合作,在数字化医院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这些企业成功摸索出来的业务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启示: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传统医疗,而在于找准传统医疗的痛点与盲区,实现互利共生。满足基础问诊需求只是起点,发现并服务更深层次的健康需求,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从“颠覆医疗”到“赋能医疗”——不再追求替代传统医疗机构,而是通过技术与服务创新弥补传统医疗的短板;


● 从“流量思维”到“价值思维”——不再单纯追求用户规模,而是聚焦于为各方创造实质性价值;


●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不再局限于单一场景的线上化,而是打造覆盖全健康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


这些深刻变革为行业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也为迎接技术革新的下一波浪潮做好了准备。



05

AI浪潮:重塑医疗服务的想象空间



2023年以来,AI技术的爆发为互联网医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尤其今年开年以来,Deepseek带来的大模型浪潮为沉寂已久的互联网医疗注入了新活力。医疗健康领域的AI创新层出不穷,各家都在自己的业务方向上结合AI技术进行探索。


医联的MedGPT融合了医疗知识图谱和近20亿条真实医患对话数据,覆盖近3000种疾病的诊断能力,让AI与患者的对话更加自然流畅;


华为云的盘古大模型深入医疗场景,构建起医学模型与药物分子模型的双轮驱动,与多家医疗机构共同探索智慧医院的未来形态;


好伴AI基于730亿参数的医学大模型,让化验单解读变得简单直观,让专家级医疗建议触手可及。


这些创新各有侧重,却同样坚守专业本质,共同推动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迭代与进化。


与此同时,技术前沿已从大模型向智能体(Agent)演进。从Manus到LOVEART……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正在重塑AI的边界——它们不再是被动响应的工具,而是能主动感知、判断、行动的“数字伙伴”。而在医疗健康这个专业壁垒极高的领域,智能体技术恰好能发挥其处理复杂决策的能力,为用户提供高效、个性化健康方案。


在这个富有挑战的细分方向上,深耕健康管理多年的怡安医疗正在开辟一条融合AI与人文关怀的尝试路径。



06

“医生朋友”:AI与真人医生双驱动的服务生态



截至2015年,怡安医疗在健康管理赛道已深耕11年,低调穿越了17年行业震荡与疫情低谷周期,“9秒接通三甲医生”的视频问诊以及相关的健管服务是其核心业务。怡安拥有互联网医院资质以及强悍的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全国5000多位三甲医院主任级医师的服务网络和完整的健康产品供应链。


在与患者的无数次互动中,他们有一个关键洞察:现代人不缺健康数据,缺的是将信息转化为个性化决策的能力——所以人们普遍希望有个“医生朋友”,希望关键时刻可以得到专业、高效的帮助。


基于这一洞察,怡安医疗将其原本的健康管理业务升级为“医生朋友”——AI+真人医生双驱动的健康服务生态。


图片


“医生朋友”的底层构建逻辑是:AI擅长数据处理与效率提升,真人医生则在专业判断和情感连接上无可替代,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提供真正有温度的、高效且专业的健康服务。


“医生朋友”智能体不是做加法(提供更多选择),而是做减法(给出最有效方案):它会记住你的健康数据和生活习惯,主动发现潜在风险;根据你的地域、年龄和个人特点,提供真正贴合实际的健康建议;甚至能从你的表达方式中感知情绪状态,调整回应策略。


图片


此外,“医生朋友”还有两个业务理念:精准健管和主动健管。


主动健管打破了“有病才医”的被动范式,通过风险预警和早期干预,将健康管理前移;而精准健管则解决了从“知道”到“做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行为科学引导用户养成健康习惯。


图片


在商业模式上,怡安医疗S2B2C的思路构建了开放共赢的健康服务生态,各方参与者从数据孤岛的“单打独斗”转向价值共创的“生态协同”。这种模式既解决了获客难题,又打通了服务闭环,为互联网医疗探索出一条“专业为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图片


如同Deepseek、Manus和LOVEART在各自领域着眼于用户核心需求,“医生朋友”代表了AI赋能医疗健康领域的一个有益探索——不是因为它有多少高深技术,而是因为它抓住了用户的根本痛点: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冷冰冰的医疗服务,而是一位懂你、陪你的“医生朋友”。



07

结语:互联网医疗回归本质的力量



从“三九健康网”的朴素表单到怡安医疗“医生朋友”的智能生态,互联网医疗二十余载跌宕,见证了一场从狂热到理性、从资本盛宴到价值回归的蜕变。


技术永远在迭代,但推动行业进化的,却是对医疗本质的顽固坚守。从“颠覆医疗”到“融入医疗”,从追逐流量到创造价值,这场认知重构才是互联网医疗真正的进化密码。


“医生朋友”的出现,恰是这种进化的生动证明——技术不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医者仁心的数字延伸;医疗不只是冰冷的诊疗,更是温暖的陪伴。


互联网医疗的春天从不靠风口吹来,而是靠专业与价值坚守赢得。在数据与算法的世界里为生命注入温度——这正是互联网医疗穿越周期后的终极底牌,也是它在AI时代的新生之道。



图片
图片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