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治疗领域,抗体偶联药物(ADC)被寄予厚望。这类已经成功商业化的药物以靶向性抗体为载体,向肿瘤细胞精确递送毒素,实现了“定点爆破”的理想模式。然而,在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将一款在临床前阶段表现优异的ADC真正推向市场,依然是一场漫长、昂贵且充满挑战的旅程。



1
图片
高风险之路:ADC开发成功率全景解析

Beacon ADC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ADC的开发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高度不确定性。不同于传统小分子药物或单纯的抗体疗法,ADC由于结合了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和高毒性小分子载荷,因此ADC开发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潜藏着失败的风险。要领略“山顶千门次第开”的境界,需要制定正确的开发策略,规避风险,最大化利益。


Beacon ADC数据显示,ADC在临床开发早期的转化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I期到II期,成功率仅为46%,而肿瘤药物整体为58%,全体药物为66%;从II期到III期,ADC成功率进一步下降至24%,显著低于肿瘤药物(33%)和全体药物(49%)(图1


A graph of purple bars

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图1. ADC与肿瘤药物和全体药物各阶段转化率对比图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DC开发中独有的复杂性。脱靶毒性、血液动力学特性、载荷释放稳定性、生物标志物异质性等,每一项都是导致项目早期终止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不同肿瘤类型对ADC机制的响应存在差异,适应症选择的科学性也直接影响早期开发的成败。


然而,ADC也展现了强大的后期逆转能力。数据显示,一旦进入III期,ADC的上市批准率高达82%,不仅远高于肿瘤药物平均水平(36%),也显著超过整体药物(59%)(图1。这种“前高风险、后高回报”的典型路径,使得ADC成为高风险投资者和创新药企重点关注的赛道之一。



2
图片
设计细节决定成败:载荷、连接子与偶联方式的微妙平衡

进一步细分数据可以发现,ADC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设计元素的选择与组合。


在连接子方面,采用Valine-Citrulline图2的ADC项目,从I期到II期的转化成功率达到了62%,明显高于使用其他连接子的产品。这种二肽连接子能够在特定酶环境下被精准切割,有助于实现毒素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特异性释放,减少系统性毒性。


图片

图2. Valine-Citrulline连接子化学结构


载荷机制的不同,也对成功率产生了显著影响。以微管抑制剂为载荷的ADC,尽管早期存在一定脱靶风险,但在毒性管理经验丰富的团队手中,依然实现了较高的后期成功率。而DNA损伤型载荷虽然理论上杀伤力更强,但临床开发中的耐受性管理难度更大,一度导致多项项目终止。


靶点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针对HER2、TROP-2等验证靶点开发的ADC产品,在各阶段均展现出优异的成功率。这不仅得益于靶点生物学特性本身,还因为针对这些靶点,已有丰富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与患者分层经验,极大地降低了临床试验的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偶联方式上,尽管近年来定点偶联(Site-specific conjugation)技术受到推崇,被认为可以提高产品一致性和降低免疫原性,但当前数据显示,传统的随机偶联(Stochastic conjugation)仍能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开发成功率。



3
图片
临床开发周期的缩短

除了成功率,开发时间的变化也反映出ADC领域的成熟与进步。


早期批准上市的ADC,如Adcetris(Brentuximab vedotin,批准于2011年)和Kadcyla(ado-trastuzumab emtansine,批准于2013年),从首次进入临床到最终上市,平均耗时超过9年。这一漫长周期,既反映了早期临床开发中对ADC疗效和安全性认识的不足,也与当时监管标准尚未完全适应这一新型疗法有关。


而近年来获批的新一代ADC产品,如Padcev、Enhertu、Trodelvy等,开发周期已经缩短至7年左右。背后推手不仅是监管通道(如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加速,更重要的是,开发者在生物标志物驱动的患者筛选、临床终点设定以及毒性管理方面形成了更加系统、成熟的方法论。


举例来说,Enhertu针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亚群的精准定位,不仅拓宽了适应症范围,也显著提高了临床试验的成功概率和效率。可以预见,随着临床试验设计进一步智能化,以及CMC平台能力持续提升,未来ADC的整体开发周期有望继续缩短,带来更快的上市节奏和更高的商业回报。



4
图片
战略启示:从技术评估到平台价值挖掘

对于开发者、投资者及合作伙伴而言,Beacon数据显示的趋势提供了清晰的战略启示。


首先,ADC开发的成功高度依赖于系统性设计,而非孤立的单点技术突破。项目评估时,不能仅关注单一指标,如载荷创新性或靶点新颖性,而必须考察载荷、连接子、偶联策略、靶点选择、生物标志物开发、CMC工艺和临床策略的整体协同。


其次,平台化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在ADC领域,企业是否具备大规模一致性生产、毒性控制、患者筛选、临床试验优化等全链条能力,往往决定了项目能否顺利推进至后期,甚至最终商业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将ADC平台的综合成熟度,作为评估企业价值的关键指标。


最后,从产品组合角度看,平衡风险成为必然选择。即便在ADC内部,也需要合理布局传统成熟模式(如单载荷ADC)与创新型产品(如双载荷ADC、免疫刺激型ADC等),以实现风险对冲和长期增长潜力的结合。



5
图片
中国:崛起中的ADC创新力量

在全球ADC创新版图上,中国的崛起速度令人瞩目。根据Beacon ADC数据库(截至2025年4月数据),中国目前在全球ADC开发中排名第二,占据了全球ADC管线的约30%。尤其在近年的新兴企业中,中国公司已经占据了全球前十ADC开发商的一半席位,成为全球创新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放眼全球,ADC公司数量方面,中国已经拥有130家公司拥有ADC管线资产,开发商数量仅次于美国(285家),显著领先于第三名的韩国(45家)(图2


图片

图2. 全球领先国家ADC开发商数量分布图


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2025年会上,来自中国的公司展示近100个ADC项目(包括双特异性双载荷ADC, 双特异性多肽-药物偶联物等),涵盖了从新型连接子平台、创新靶点ADC、双载荷(dual-payload)ADC、双特异性(bispecific)ADC,到世界首个T细胞接合器(TCE)ADC等一系列前沿创新表1


例如苏州MediLink Therapeutics(宜联生物)推出的YL242,采用非内吞ADC技术(non-internalising ADC),拓宽了ADC应用的新边界;南京Leads Biolabs(维立志博生物)开发的LBL-058,结合了DLL3/CD3双特异性抗体和TOP1抑制剂,开创性地将ADC和T细胞毒性机制结合;苏州Alphamab Oncology(康宁杰瑞生物制药)的JSKN021,则采用了EGFR/HER3双靶点的Topoisomerase I抑制剂双药物负载ADC,已在多种CDX模型中展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


表1.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2025年会部分中国ADC资产表

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地区正在迅速成为ADC创新的地理重心。苏州、上海、杭州等地,不仅集聚了ProLynBio、MediLink、Leads等一批创新企业,也孕育出多个世界领先的ADC平台技术。这些自主创新的平台,有望从源头上重塑未来ADC的设计理念,尤其在针对实体瘤治疗方面展现出强劲潜力。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中国公司也开始在国际合作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海南先声再明(Simcere Zaiming)已于今年初与艾伯维达成了价值11亿美元的期权授权合作,进一步验证了中国ADC平台的国际竞争力。


未来,随着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平台的成熟,以及与国际药企合作的加深,中国有望在全球ADC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AACR 2025年会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中国ADC的真正爆发,可能就在未来的五到十年。



6
图片
ADC开发,风险与回报有迹可循

近年来,中国ADC赛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全球范围内注册在案的ADC项目中,来自中国的项目数量持续攀升,多个本土平台型公司逐步具备从分子设计、工艺开发到临床推进的全链条能力。尤其在连接子创新、拓展新靶点组合、双重载荷设计等方面,中国企业已展现出一定的差异化优势。从Beacon ADC数据库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国主导或参与的ADC项目正逐步从临床前向临床中晚期过渡。多家中国企业也陆续推进自主ADC项目进入临床或完成对外授权,显示出中国平台的持续外溢能力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吸引力。


本文基于Beacon ADC数据库的系统数据分析,梳理了ADC开发在各个临床阶段的转化特点、影响成功率的关键设计因素、开发周期的演变趋势,以及战略决策的重要考量。


从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到,ADC项目在早期阶段面临更高的失败风险,主要来源于药物复杂性、脱靶毒性和生物标志物异质性。而一旦进入后期,得益于精准设计、患者筛选和临床策略的优化,成功率显著提升,体现出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典型特征。


进一步分析不同设计元素(如连接子、载荷、靶点选择)对转化率的影响,可以发现,ADC的开发成败,并不依赖单一技术,而是由多个环节协同作用决定。CMC和临床开发经验,亦成为最终能否成功推进的核心壁垒。


同时,从临床开发时间的压缩趋势来看,随着平台经验积累和监管路径优化,ADC整体开发周期正逐步缩短,但仍然要求开发者在技术创新与执行效率之间实现更好的平衡。


ADC开发是一条充满变量和挑战的道路。理解这些变量背后的规律,精准把握每一个关键环节,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持续优化和突破的方向。


参考文献:
Plieth, J. AACR 2025 preview – a surge in dual-payload conjugates. Oncology Pipeline. 28. 03. 2025.
2024 ADC Landscape Review. Beacon  ADC. Retrieved on 28. 04. 2025.
ADC Success Rates, Timelines & Strategic Implications. Woodward Lavinia LinkedIn.
CHINA: DRIVING ADC INNOVATION. Woodward Lavinia LinkedIn.


公众号内回复“ADC”或扫描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免费下载《抗体偶联药物:从基础到临床》的PDF格式电子书!



公众号已建立“小药说药专业交流群”微信行业交流群以及读者交流群,扫描下方小编二维码加入,入行业群请主动告知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