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作为全球高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沉重的疾病负担与显著的临床异质性,始终制约着精准诊疗的实现。近年来,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在分子层面的认知突破、靶向生物制剂在临床中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疾病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传统诊疗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近日,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2025年美国胸科学会年会(ATS 2025)——作为全球呼吸医学领域的年度顶级学术盛会,再度成为聚焦该领域前沿进展的重要平台。大会设置的临床回顾会议环节,将系统性梳理各大呼吸疾病诊疗领域的最新突破性成果。其中,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Lauren Eggert教授将带来关于哮喘治疗领域前沿进展的深度回顾,其分享内容有望为哮喘患者的临床精准诊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图1:Lauren Eggert教授作精彩报告
Lauren Eggert教授在会上指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作为哮喘治疗的重要药物,其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评估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2025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的治疗路径中延续最小化高剂量ICS不良反应的理念,提出如需使用高剂量ICS,建议疗程为3-6个月。
英国一项大规模队列的系统性研究[1]对162,202例初始ICS治疗的成年患者进行了剂量分层分析,首次建立了ICS剂量与不良事件之间的量化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ICS治疗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肺炎等7类不良事件风险未见显著增加;然而,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的不良事件风险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上升趋势。
Eggert博士进一步阐释了现代哮喘管理的理念,指出治疗目标已从传统的“减少急性发作”进阶为实现“临床治愈”。并同时指出,“临床治愈”明确定义为同时满足以下四个维度的标准:①连续12个月无急性发作;②肺功能参数(FEV1、PEF等)持续优化;③无口服糖皮质激素(OCS)依赖;④临床症状稳定状态维持≥1年。尽管专家委员会在具体指标阈值上尚存学术争议,但她特别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应当将医患共同决策与客观指标监测有机结合,形成动态评估体系。
最后,Eggert博士总结指出,现有循证证据充分支持规范剂量ICS治疗的获益-风险平衡。她呼吁临床医师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三维度考量:①基于最新剂量分层研究选择起始剂量;②结合患者表型特征和共病情况;③锚定长期治疗目标。通过建立“评估-调整-回顾”的闭环管理系统,实现从静态的“症状控制”到动态的“疾病修饰”的治疗理念跃迁,最终达成哮喘全程管理的质变。
Lauren Eggert教授基于国际重度哮喘登记处(ISAR)的纵向队列研究数据,系统阐述了生物制剂在哮喘治疗中的循证医学价值[2]。这项纳入2142例成年患者的大规模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双标准定义“临床治愈”:严格标准要求同时满足无急性加重、无长期OCS使用、哮喘控制达标及肺功能优化四项核心指标;宽松标准则定义为满足2-3项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年后严格标准下的“临床治愈”率中位数达到26.3%,而宽松标准下的“临床治愈”率显著提升至31.7%-43%。
通过多变量回归模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三个关键预测因子:急性加重频率减少、长期OCS剂量降低及肺功能改善。研究同时发现,哮喘病程每延长10年,获得“临床治愈”的概率将降低15%。
针对合并肥胖、吸烟史或焦虑/抑郁的高风险人群,Lauren Eggert教授认为需建立更严格的监测体系,并将治疗目标从“控制症状”升级为追求无急性发作、无激素依赖及肺功能持续优化的“临床治愈”。这一理念在SWIFT-1/SWIFT-2研究中同样得到印证[3]。
在急性加重期管理策略方面,ABRA试验结果具有突破性意义[4]。研究显示,生物制剂联合泼尼松龙可使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慢阻肺病重叠综合征患者90天内治疗失败风险显著降低61%,在嗜酸性粒细胞≥500/μL的亚组中绝对风险降低幅度达65.3%。Lauren Eggert教授指出,该研究为激素抵抗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哮喘治疗领域正在经历一场从“症状控制”到“疾病修饰”的范式革命,这一变革由代谢调控与生物制剂创新的双重突破共同推动。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CPRD)最新全国性队列分析[5]揭示,二甲双胍可使哮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加重风险显著降低24%,且这种保护作用独立于体重指数、血糖控制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指标。
Lauren Eggert教授强调,这种作用机制可能通过AMPK通路调节气道平滑肌功能实现,为哮喘共病管理提供了全新靶点。此外,研究发现,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可额外降低40%加重风险,为肥胖相关难治性哮喘开辟了靶向共病的治疗路径。
在生物制剂应用领域,Lauren Eggert教授表示,一项真实世界研究[6]为序贯治疗策略提供了关键证据。该研究纳入1002例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成人患者,其中37.9%曾使用过不同类型的生物制剂。结果显示,即使对既往因疗效不足停用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换药后仍可获得60.9%的症状控制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