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19岁女生使用头孢过敏离世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再次将头孢类药物的过敏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头孢菌素类药临床应用较多,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均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大多以皮肤药疹为多,严重的还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和喉头水肿[1]那么,如今,头孢需要常规做过敏皮试吗?过敏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过敏发生机制


头孢菌素类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结构主要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为母核,含有R1和R2两个活性取代基。头孢菌素的致敏原与R1侧链密切相关,其碱水解或胺解时的最终产物是以侧链R1为主的衍生物,R1的结构对过敏反应的专属性起着重要作用[2]。此外,头孢菌素-蛋白质结合物也可能诱发过敏反应,因此不同品种、规格、厂家的头孢菌素产生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


02

过敏反应的类型及表现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速发型反应(给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重者迅速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甚至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需争分夺秒抢救。虽然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较多,但其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仅为0.001%~0.1%,并未高于其他抗菌药物[3]


迟发型反应(用药后数天至一周出现):以血清病样反应(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药物热、血管炎或剥脱性皮炎为典型表现,虽进展较缓,但仍需密切监测以防病情恶化。


03

头孢类药物为何不推荐常规皮试


目前,国内外多数专家及指南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2]


①皮试预测价值低。皮试的阳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低,易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无法有效预测过敏反应(尤其是严重速发型反应)。

②权威指南未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及欧洲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会(ESCMID)均未规定头孢菌素使用前需常规皮试,仅要求按药品说明书执行。

③操作不统一。皮试试剂、剂量、判断标准不统一,结果不可靠;抗组胺药、激素等可能干扰结果。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应进行头孢皮试[1,2]


①药品说明书明确要求进行皮试的;

②既往有明确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速发型过敏反应史的患者;

③对青霉素过敏者,尤其是曾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时需谨慎。

04

过敏应对措施


皮试仅为预防过敏反应的措施之一。预防和降低过敏反应风险应更多依靠详细询问和甄别过敏史、用药期间的密切观察、配备过敏反应抢救药品和设备及熟悉严重过敏反应救治措施[5]


1

用药前


仔细询问过敏史详细询问患者本人及家属的头孢菌素、青霉素、其他β-内酰胺类及非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史。重点关注过敏反应类型与严重程度。


  • 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患者,视为头孢菌素使用的高风险人群,原则上避免使用所有头孢菌素。


  • 有头孢菌素过敏史的患者,应禁用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


  • 有过敏性疾病病史,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和其他药物(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发生头孢菌素过敏的几率并不高于普通人群,应用头孢菌素前也无需常规进行皮试。但上述患者用药后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可能会更重,应加强用药后观察[5]


19岁女生使用头孢过敏离世事件中,患者病历显示其存在左氧氟沙星过敏史,属于上述指导原则中需要加强药后观察的人群,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可能会更重,需要引起重视。


2

用药过程中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用药后至少观察30分钟,注意有无过敏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心慌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做好急救准备用前应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药物及其他急救设施,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氧气、吸引器、气管插管用品等,以便在患者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能够及时进行抢救。


3

发生过敏反应后的处理措施


一般过敏反应:对于轻度的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症状较重,可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严重过敏反应:如患者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救治的首要目的是维持有效通气及循环。


药物选择:抢救的首选用药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并不是严重过敏反应的抢救首选用药。糖皮质激素起效慢,对于严重过敏反应急性期无效,仅适用于预防严重过敏反应迟发相反应(少数患者严重过敏反应可为双相,即速发相反应消失4~8小时后症状再次出现,称为迟发相反应)。


救治措施包括[5]

①立即停用导致过敏药物,静脉给药者更换输液瓶及输液器,救治过程严密监控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②肾上腺素(1:1000):14岁及以上患者单次0.3~0.5mL深部肌内注射,14岁以下患者0.01mL/kg体重深部肌内注射(单次最大剂量0.3mL),5~15分钟后效果不理想者可重复注射,注射最佳部位为大腿中部外侧;

③保持气道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如暂无条件建立人工气道,紧急情况下可先行环甲膜穿刺;

④建立静脉通道(两条或两条以上),静滴晶体液维持血压(液体用量20mL/kg,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必要时静脉点滴多巴胺维持血压;

⑤若有支气管痉挛,可吸入β2受体激动剂;

⑥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1.25mg/kg,最大量50mg,肌内注射;

⑦糖皮质激素:静脉甲泼尼龙40mg/100mL生理盐水,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00mg~200mg;

⑧任一环节中如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就地进行规范心肺复苏术。患者经救治脱离危险后,应留院观察至少12小时。


小结
面对头孢类药物过敏问题,“皮试并非护身符”,我们应将重点放在提升急救能力上。皮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过敏风险,但并非绝对可靠。而具备良好的急救能力,能在过敏反应发生时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治,才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韩梅,宋志勇,刘海净.基于药品说明书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J].中国药房, 2013, 24(22):3.DOI:CNKI:SUN:ZGYA.0.2013-22-037.
[2]Pipet A,Veyrac G,Wessel F,et al.A statement on cefazolin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data from a large database,and focus on the cross-reactivities[J]. Clin Exp Allergy,2011,41(11):1 602.
[3]赵磊,何晓静,李晓冰,等.临床常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评价[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0, 37(15):5.
[4]裘云庆,卢晓阳,俞云松,等.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8, 35(12):156-15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1年28卷5期, 1-4页, 2021.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