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家、360亿!抢滩合成生物,深圳打出七张“王炸”!
2025年2月12日
![图片]()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近3年来,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约有40%落户深圳。其中仅光明科学城一处就已累计培育孵化引进合成生物初创型企业117家,总估值约360亿元。从2017年首次提及合成生物起,到2023年5月《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点燃地方生物制造热的“第一把火”。![图片]()
深圳已经接连创造了七个“全国首个”记录,这些记录也变相见证了当地合成生物产业的日益深入与夯实。(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首个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院;承接全国首个部市联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成立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创新联盟、出台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再到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下文主要从大设施与人才方面,翻阅这份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的优秀答卷。
我国首个合成生物学大设施 —— 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大设施”)就落地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建面23万平方米,相当于四个标准足球场的总和。大设施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为牵头单位,项目总投资约20亿人民币,软硬件设备总投资为7.222亿元,定位为用户的“云端实验室”和运营者的“智能实验室”。![图片]()
其中多达40个的功能岛,能将传统作坊式、分散的研究模式彻底转变为集中化、平台化的作业方式,有效缩短研发周期。在全球范围内,大设施对产业效率提升已经得到了多次证明,根据全球合成生物设施联盟”(Global Biofoundry Alliance,GBA)数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合成生物设施每天可建造多达1000个特定序列蛋白,每个造价不到3美元,成本仅为人工制造的3‰;英国爱丁堡合成生物设施每周可处理2000多个DNA组装反应,产量是人工作业的20倍。该设施是全国首个,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合成生物学大设施,不仅对学术界开放,也对产业界开放。不局限于本地,通过云实验室大设施还能够实现全国接单。企业只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接入后台系统,就可以享受到开放共享的专业设备,完成科研项目。往产业端走,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也落地在深圳,聚焦生物制造“1-10”小试中试放大阶段。![图片]()
国创中心实验室“多联生物反应器”概念图
至此,深圳的公共设施在研发与应用环节形成了初步闭环。
人才,永远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 源头活水 ” 。在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就是合成生物领域一支至关重要的托举力量。![图片]()
其中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合成所”)成立于2017年12月,是先进院的第七个研究所。其团队规模近1100人,是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学团队,50余位课题组负责人中,80%是国家级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还创设了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学院。作为一门新兴的复杂交叉学科,中国过去没有大学能专门培养合成生物学人才,而是由生物、物理、化学等领域学子,通过自学或机缘巧合进行跨学科学习。该校是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共建的深圳市第四所高校,未来将从一开始本科生的教育培养,就有目的、有体系地培养跨学科交叉型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助力。市场、技术和政策联合,是合成生物学高质量发展的保证,我们将持续关注深圳最新政策及产业动向。也期待在2025年,深圳能稳步保持现有产业增速,更为中国生物制造在世界崛起提供一套“深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