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通常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是全球女性生殖系统中第二常见的肿瘤,也是第八大死因。在我国,2009年开始推行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2022年拓展至城乡适龄(35至64周岁)妇女。2024年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2—2030年)》,要求进一步完善宫颈癌防治服务体系,提高综合防治能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努力遏制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减轻宫颈癌社会疾病负担。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院士团队、同济医院妇产科深耕妇科肿瘤领域多年。依托马丁院士团队的临床研发成果,2018年,武汉凯德维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德维斯生物”)成立,瞄准妇科肿瘤防治赛道,围绕诊断试剂、生物创新药及技术开发与服务开展防治业务,扎根妇科肿瘤相关产品研发。
2025年1月20日,凯德维斯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人CDO1/AJAP1/GALR1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商品名“EcPredict® 凯益鉴”)正式获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将女性子宫内膜癌早诊及辅助诊断推进至无创时代。同时,全球首创的HPV整合检测试剂盒也已获批进入我国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有望惠及广泛的HPV阳性女性群体。
01
全球首创的宫颈癌HPV整合试剂盒,
助力HPV筛查阳性后的癌症风险评估
多项研究证实,宫颈癌诊断早筛能够有效预防和逆转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治愈率可达100%。2021年,WHO发布《宫颈癌预防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和治疗指南》,认为宫颈癌为全球第一个可以被消灭的恶性肿瘤,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与宫颈癌密切相关。从普通宫颈炎症发展到宫颈浸润癌,一般需要10年至15年甚至20年的时间。如果能在这个癌前病变时期得到及时诊治,就能避免病变发展为威胁生命的浸润性癌。
WHO建议,优化诊断工具与筛查选择,推荐以HPV DNA检测作为宫颈癌的首选筛查方法。我国宫颈癌筛查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环节:盆腔检查及阴道分泌物湿片显微镜检查/革兰染色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或醋酸染色检查/复方碘染色检查(VIA/VILI)→阴道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一项2019年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全国HPV感染率约为15.54%(13.83%~17.24%)。按照全国两癌筛查的建议人群(约为31到65岁妇女,各省市略有差异),总人群数量近4亿人。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在当前主流的切片/荧光等方案确诊宫颈癌患者与无HPV高危感染者之外,存在着庞大的已感染HPV高危/中危亚型、但暂时未见癌变的风险人群。她们急需更便捷、更可及的早诊及辅助诊断。
“在临床调研中,被检出HPV感染但活检未有异常的女性,既是两癌筛查的重点人群,并极大可能处在集体焦虑之中。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极端个例中,她们辗转在各大三甲医院进行复诊,困在转阴-复阳的反复诊断中。”凯德维斯生物副总经理杨帆在接受动脉网时谈到,这部分重点人群需要的是更具体、更具标准化意义的风险诊断数据。
具体而言,仅进行单一的HPV检测(或传统细胞学筛查)在对宫颈恶性病变的特异性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可能导致较高的假阳性率和不必要的重复筛查。因此,基于HPV整合状态的癌症筛查应运而生——HPV整合到宿主基因组是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病因学事件。既往研究表明,HPV随机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但在具体的临床研究中,仍存在作用争议、一致性差异等方法论难题。
2015年,马丁博士团队“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确定了宫颈癌中HPV整合的热点和微同源介导的整合机制”发表在Nature Genetics。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马丁院士团队等在Cell Genomics发表论文。该研究通过宫颈癌多组学和单细胞测序,首次描述了宫颈癌中两种人乳头瘤病毒(HPV)整合状态(转录型整合和沉默型整合)的分子特征,证明了转录型整合受到选择压力,并与肿瘤侵袭、免疫逃逸和进展相关。
2022年,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团队长达15年的研究成果,凯德维斯生物推出全球首个用于HPV整合检测的体外诊断试剂盒。该产品结合二代测序技术,通过对HPV的DNA捕获,检测病毒DNA是否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不仅能判定14种高危亚型HPV的感染情况,还“预知”病程发展,对宫颈癌前病变进行风险评估。同年8月,该基因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认定,注册临床入组已经完成,有望于年内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02
首次联用三个最优靶点组合,
开启子宫内膜癌无创早诊新篇章
1月20日获批上市的“人CDO1/AJAP1/GALR1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商品名EcPredict® 凯益鉴),则是凯德维斯生物在另一类妇科肿瘤——子宫内膜癌上的创新突破。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20年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在西方国家,子宫内膜癌已位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在我国,作为继宫颈癌之后第二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
子宫内膜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早,约70%的子宫内膜癌发现时肿瘤局限于子宫体,属临床早期,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5%。但仍有10%~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其5年生存率<20%。因此,通过有效的筛查方法来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但与已推广筛查的宫颈癌不同,子宫内膜癌仍然面临着早筛早诊基层覆盖率低、传统有创采样病理检查难以基层推广的困境。凯德维斯生物原研创新产品EcPredict®凯益鉴正是瞄准了业界对临床子宫内膜癌无创早诊的空白,将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分子诊断技术,应用于检测超微量子宫内膜脱落细胞的甲基化,同时也开启了无创预判、辅助诊断的创新选择。
EcPredict®凯益鉴通过中国人群子宫内膜癌临床样本的DNA甲基化测序,锁定中国人群甲基化候选靶点,经超千例样本扩大测试,筛选出三个最优靶点组合CDO1、AJAP1和GALR1,并首次将其联合用于子宫内膜癌早诊及辅助诊断。

具体而言,依托联合独创的一次性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取样器“凯氏刷”,该试剂盒操作简单便捷,支持自动化操作,方便快捷。真实临床试验显示,产品灵敏度、特异性双超90%,在多种亚型的子宫内膜癌中,均具备卓越的精准度,展现出广泛的适用性。尤为突出的是,在多样化的人群样本测试中,这一产品性能始终稳定可靠,将有效填补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癌筛查方面准确性欠佳的短板,成为提升检测精准度的有力武器。
此外,凯德维斯生物在试剂盒配套应用上力求做到更简单、更高效。配套提取和转化试剂含柱法和磁珠法均已取得备案证。且试剂盒单孔可检测多个靶点,货架有效期和开封后有效期长,检测时间短,自动化结果判读。适配多款荧光定量PCR仪,涵盖进口和国内常见机型。
凯德维斯生物副总经理杨帆提到,随着自研产品陆续进入商业化阶段,凯德维斯生物即将进入全新的营收和发展阶段:“未来,我们将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海计划,将妇科肿瘤防治领域的‘凯德维斯方案’送往全球”。目前,凯德维斯已建成2.3万平方米妇科肿瘤诊疗产品产业化基地仪器,包含医检实验室、IVD生产车间及药物中试车间等,正逐步装修入驻,为后续商业化及多元发展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凯德维斯生物正围绕妇科肿瘤布局“筛、检、诊、治”四位一体的基因诊疗战略,在研项目包括肿瘤治疗性疫苗、溶瘤病毒等治疗端产品;开发可预测宫颈癌对免疫治疗响应性的评分系统,创新手术与优化治疗方案的联合应用等,致力于造福广大女性群体,改善妇科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