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

要点总结: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需脱离过敏原,目标是良好控制症状,维持正常活动,减少风险,依个体化目标采用5级阶梯治疗,初始治疗据患者情况选级别,推荐含ICS治疗,治疗中持续评估调整,升降级按阶梯式。各级治疗有相应方案,第1级按需用低剂量ICS-福莫特罗,第2级首选按需用低剂量ICS-福莫特罗或每日低剂量ICS加按需SABA,第3级推荐低剂量ICS-福莫特罗复合制剂用于维持和缓解治疗,第4级首选中剂量ICS-福莫特罗维持和缓解治疗,第5级可考虑高剂量ICS-LABA,根据哮喘临床表型/内型评估附加药物治疗等。治疗方案调整依症状和风险因素升级或降级,升级治疗前需排除和纠正影响控制因素,降级治疗需考虑时机、剂量等,同时要关注急性发作危险因素的干预。          

 

(一)脱离过敏原或其他刺激物

对于明确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过敏原或其他非特异性刺激因素,应采取环境控制措施,尽可能减少暴露,这是预防哮喘急性发作,获得良好控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哮喘治疗目标与治疗原则

哮喘治疗旨在良好控制症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减少急性发作、死亡、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不良反应风险,需关注患者个体化目标。基于群体证据,5级阶梯治疗优选路径1,可更好控制症状、提高安全性、降低发作风险、减轻费用。

表:哮喘患者长期(阶梯式)治疗方案

图片

来源: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

(三)5级阶梯治疗方案

哮喘诊断后应尽早开始规律控制治疗,初始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合适级别或先选高级别方案,以保证初始治疗的成功率。推荐含ICS治疗以降低重度急性发作风险,轻度患者可按需用ICS-福莫特罗。治疗中需持续评估、调整方案,升降级按阶梯式,控制3月后可考虑降级以求最低有效级别。

ICS-LABA是目前最常用的哮喘控制性药物,其具有协同的抗炎和平喘作用,可获得相当于或优于加倍剂量ICS的疗效,并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大剂量ICS的不良反应,尤其适合于中至重度哮喘患者的长期治疗,低剂量ICS-福莫特罗复合制剂可作为按需使用药物,包括用于预防运动性哮喘。目前在我国临床上应用的ICS-LABA复合制剂有不同规格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丙酸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干粉剂、丙酸倍氯米松-福莫特罗气雾剂、莫米松-茚达特罗干粉剂等。  

ICS-福莫特罗:福莫特罗属于LABA,维持时间长,同时它又能快速起效。故低/中剂量的该复合制剂即可用于哮喘的日常维持治疗,又可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缓解治疗。

表:初始哮喘治疗推荐选择

图片

来源: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

第1级治疗:适用于偶有短暂白天症状(少于2次/月,每次数小时)、无夜间症状及急性发作风险、FEV₁占预计值%>80%的哮喘患者,推荐按需使用低剂量ICS-福莫特罗吸入剂。

其他方案为吸入低剂量ICS和按需吸入SABA,但不推荐仅使用SABA、LABA、SAMA、LAMA、口服SABA或茶碱,因仅用SABA会增加哮喘相关死亡、急诊及住院风险,未用ICS时常规或频繁用LABA也有急性发作风险,有急性发作史或其他风险因素的患者需每日规律用含ICS药物。

以布地奈德为例:低剂量为200~400ug/天,中剂量为>400~800ug/天,高剂量为>800ug/天。

表:ICS对应每日低、中、高剂量
图片

第2级治疗:首选按需用低剂量ICS-福莫特罗,可显著减少哮喘中重度急性发作,运动性哮喘患者运动前也可加用;其他方案为每日低剂量ICS加按需SABA。

LTRA抗炎效果不如ICS,适用于不能或不愿用ICS,或合并变应性鼻炎、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运动性哮喘、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患者初始治疗。无间歇症状的单纯季节性过敏性哮喘患者,症状出现时立即开始ICS规律治疗或按需用低剂量ICS-福莫特罗,花粉季后继续治疗4周。

第3级治疗:推荐方案:低剂量ICS-福莫特罗复合制剂用于维持和缓解治疗(MART),相比固定剂量ICS-LABA维持治疗或较高剂量ICS(均按需使用SABA),低剂量ICS-福莫特罗MART可减少重度急性发作,并在较低ICS剂量下实现相似哮喘控制。

其他方案包括低剂量ICS-LABA维持治疗加按需SABA或ICS-SABA,或增加ICS至中剂量(但疗效不如联合LABA),或低剂量ICS联合LTRA、缓释茶碱。对于合并变应性鼻炎和对屋尘螨过敏且ICS治疗未达最佳控制的成年患者,若FEV₁占预计值%>70%,可考虑添加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第4级治疗:推荐方案:首选中剂量ICS-福莫特罗用于MART。

其他方案:中-高剂量ICS-LABA加按需SABA或ICS-SABA,若无法进行MART或患者在当前治疗下稳定、依从性好且无急性发作,可继续此方案。部分依从性好且吸入技术正确,但低剂量ICS-LABA治疗后仍未控制或急性发作频繁的患者,若无法获得MART,可用中剂量闭合ICS-LABA维持加按需SABA方案。

其他包括高剂量ICS加噻托溴铵软雾剂吸入治疗,可改善肺功能。若使用中-高剂量ICS-LABA仍控制不佳,可考虑增加1种控制药物,如含LAMA的三联复合制剂;或根据哮喘临床表型/内型评估添加生物靶向药物;或LTRA、缓释茶碱;亦可中-高剂量ICS联合LTRA或低剂量缓释茶碱,但效果不如联合LABA。

第5级治疗:推荐意见:吸入技术正确且依从性良好的第4级治疗患者,仍有症状或急性发作,需转诊至哮喘专科。成人和青少年可考虑高剂量ICS-LABA,但多数患者增加ICS剂量无额外获益,还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仅在中剂量ICS-LABA和/或第三种控制药物治疗无效时,才建议使用高剂量ICS-LABA 3~6个月。

附加治疗建议:

(1)抗胆碱能药物:中 - 高剂量ICS-LABA控制不佳时,可为≥6岁患者加用 LAMA 单药吸入装置,或为≥18岁患者用三联复合制剂,加用 LAMA 可改善肺功能、降低急性发作风险,适用于中剂量 ICS-LABA 不能良好控制且有急性发作的患者。

(2)生物靶向药物:加用抗IgE治疗适用于≥6岁中度过敏性哮喘及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抗IL-5、IL-5Rα治疗适用于≥6岁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抗IL-4Rα治疗适用于≥6岁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2型哮喘患者或需OCS维持治疗的成人/青少年;抗TSLP治疗适用于≥12岁重度哮喘患者。

(3)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对于高剂量ICS-LABA治疗仍无效的成人哮喘患者,可咨询专科医生后加用阿奇霉素(口服250~500mg/次,每周3次,超适应证使用),以减少急性发作。使用前需检查痰液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警惕长期使用引发的不良反应,检查心电图(治疗1个月后复查)以排除QTc间期延长,并考虑抗生素耐药风险。腹泻常见于500mg/次、每周3次方案。建议疗程至少6个月,因3个月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而1年以上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尚无临床研究数据。

(4)支气管热成形术:经支气管射频消融气道平滑肌可减少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平滑肌数量,降低支气管收缩能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改善哮喘控制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相关药物的使用。    

(5)低剂量OCS:部分重度哮喘成人患者在吸入技术正确且高依从第5级治疗下,症状仍控制不佳或频繁急性发作,且排除其他诱发因素和附加治疗后,可考虑添加低剂量OCS(≤7.5mg/d泼尼松当量),但其不良反应较大。对预期疗程≥3个月的患者,应提供生活方式咨询,给预防骨质疏松症及脆性骨折药物,也可考虑OCS隔日疗法。

(四)调整治疗方案

哮喘治疗方案调整依症状和风险因素,按阶梯治疗方案升级或降级,以良好控制症状、降低发作风险。各级方案应按需用缓解药快速缓解,规律用控制药维持控制。多数患者症状数天可缓解,良好控制需3~4个月,重度或长期未治患者需更长时间。推荐起始治疗后每2~4周复诊,之后每1~3个月随访1次。          

 

1.升级治疗:当前治疗方案不能控制哮喘(症状持续或急性发作),需升级治疗,先排除和纠正影响控制的因素,如吸入方法错误、依从性差、持续暴露于诱发因素、共患疾病及诊断错误等。

升级治疗方式 :(1)持续升级治疗:适用于当前级别治疗无法控制且排除影响因素的患者,选择高一级推荐方案,2~3个月后评估,无应答则降级并考虑其他治疗或转诊。(2)短期升级治疗:适用于短期症状加重患者,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季节性过敏原暴露时,可增加维持用药剂量1~2周。(3)日常调整治疗:在每日维持用药基础上,根据症状按需增加使用次数,作为抗炎缓解治疗。

2.降级治疗:哮喘症状控制且肺功能正常稳定3个月以上可考虑降级,但研究较少,需因人而异,过度或过快降级及完全停用ICS均可能增加急性发作风险,糖皮质激素减量时相关检测可预测风险,有急性发作病史者降级时风险增加。

降级治疗原则:(1)哮喘控制、肺功能正常稳定3个月以上且无急性发作危险因素时可降级,危险因素存在时一般不推荐,若需降级要严密监督;(2)选择适当时机,避开呼吸道感染、妊娠及旅行期等;(3)每3个月减少25%~50%ICS剂量通常安全可行;(4)每次降级都可能是失败尝试,需密切观察症状、PEF变化、危险因素等,按期随访评估,告知患者症状恶化时恢复原方案。降级相关推荐缺乏循证医学依据,减量通常先减糖皮质激素用量,再减使用次数,再减合用的控制药物,以最低剂量ICS维持或ICS-福莫特罗按需治疗。

 

 

参考文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     

来源:霍乱之间